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細辛(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 (Nakai) C. Y. Cheng et C. S. Yang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莖。前二種習(xí)稱“遼細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凈地上部分和泥沙,陰干。北細辛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漢城細辛產(chǎn)于遼寧東南部;華細辛主產(chǎn)于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陜西、四川。

  • 中藥名稱細辛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ASARI RADIX ET RHIZOMA

  • 別 名小辛、細草、少辛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馬兜鈴科

  • 分布區(qū)域北細辛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

來源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 (Nakai) C. Y. Cheng et C. S. Yang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莖。前二種習(xí)稱“遼細辛”。(《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北細辛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漢城細辛產(chǎn)于遼寧東南部;華細辛主產(chǎn)于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陜西、四川。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凈地上部分和泥沙,陰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北細辛:常卷曲成團。根莖橫生呈不規(guī)則圓柱狀,具短分枝,長1-10cm,直徑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環(huán)形的節(jié),節(jié)間長0.2-0.3cm,分枝頂端有碗狀的莖痕。根細長,密生節(jié)上,長10-20cm,直徑0.1cm;表面灰黃色,平滑或具縱皺紋;有須根和須根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或白色。氣辛香,味辛辣、麻舌。
漢城細辛:根莖直徑0.1-0.5cm,節(jié)間長0.1-1cm。
華細辛:根莖長5-20cm,直徑0.1-0.2cm,節(jié)間長0.2-1cm。氣味較弱。(《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心、肺、腎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祛風(fēng)散寒,祛風(fēng)止痛,通竅,溫肺化飲。(《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風(fēng)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fēng)濕痹痛,痰飲喘咳。(《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1-3g。散劑每次服0.5-1g。外用適量。(《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部分殘存。皮層寬,有眾多油細胞散在;外皮層細胞1列,類長方形,木栓化并微木化;內(nèi)皮層明顯,可見凱氏點。中柱鞘細胞1-2層,初生木質(zhì)部2-4原型。韌皮部束中央可見1-3個明顯較其周圍韌皮部細胞大的薄壁細胞,但其長徑顯著小于最大導(dǎo)管直徑,或者韌皮部中無明顯的大型薄壁細胞。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4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細辛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細辛脂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熱風(fēng)吹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風(fēng)冷頭痛,痛則如破,其脈微弦而緊:細辛一兩(凈),川芎一兩,附子(炮)半兩凈,麻黃一分。上細切,入連根蔥白、姜、棗。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連進三服。(《普濟方》細辛散)
2.治偏頭痛:雄黃(研)、細辛(去苗葉,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勻。每服一字,左邊疼搐入右鼻,右邊痛搐入左鼻。(《圣濟總錄》至靈散)
3.治傷風(fēng)鼻塞:細辛、紫蘇、防風(fēng)、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脈正宗》)
4.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小青龍湯)
5.治鼻塞不通:細辛末少許,吹入鼻中。(《普濟方》)
6.治牙齒痛久不瘥:細辛(去葉苗)、蓽撥。上二味等分,粗搗篩。每用半錢匕,水一盞,煎十?dāng)?shù)沸,熱漱冷吐。(《圣濟總錄》細辛湯)
7.治牙齒疼痛:荊芥、細辛、露蜂房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漱冷吐。(《御藥院方》細辛散)
8.治牙痛:細辛一錢,黃柏一錢。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藥》)
9.治痰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茯苓四兩,甘草、干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10.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二兩(去節(ji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11.治風(fēng)入腹,切痛煩冤:細辛、吳茱萸、干姜各半兩,當(dāng)歸、防風(fēng)各一兩,芍藥二兩。上為末,每以半兩,水二升,煮一升。溫分三服,相續(xù)進之。(《元和紀用經(jīng)》細辛湯)
12.治小兒口瘡:細辛末,醋調(diào),貼臍上。(《衛(wèi)生家寶方》)
13.治口臭及匿齒腫痛:細辛煮取濃汁,熱含冷吐。(《圣惠方》)
14.治耳聾:細辛末,溶黃蠟丸鼠屎大。綿裹一丸,塞之。須戒怒氣。(《龔氏經(jīng)驗方》聰耳丸)
15.治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柿蒂湯下。(《綱目》)
16.治暗風(fēng)卒倒,不省人事:細辛末,吹入鼻中。(《世醫(yī)得效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噴淋清水,稍潤,切段,陰干。(《中國藥典2015》)

毒性

細辛的毒性來源于所含的揮發(fā)油,揮發(fā)油的毒性作用在中樞。細辛揮發(fā)油中所含之黃樟醚系致癌物質(zhì),毒性較大,在大鼠飼料中混入此物,2年后28%大鼠發(fā)生肝癌。(《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關(guān)藥、 秦藥

相關(guān)論述

1. 《藥性切用》:“表散寒邪?!?/span>
2.《本草經(jīng)百種錄》:“散肺經(jīng)之風(fēng)?!?/span>
3.《本經(jīng)》:“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fēng)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span>
4.《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風(fēng)癇,齆鼻,癲疾,下乳結(jié)。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膽,通精氣。”
5. 《本草經(jīng)集注》:“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也。”
6.《藥性論》:“治咳逆上氣,惡風(fēng),風(fēng)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fēng)濕癢,能止眼風(fēng)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span>
7.《日華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瘡肉,胸中結(jié)聚。
8.《本草衍義》:“治頭面風(fēng)痛?!?/span>
9.《珍珠囊》:“主少陰苦頭痛。”
10.《綱目》:“治口舌生瘡,大使燥結(jié),起目中倒睫。散浮熱。”

傳說淵源

       “細辛”原來不叫這個名字,叫“散寒草”。為什么叫“細辛”?有這么一段傳說。
       有一位賣藥郎中,賣了大半輩子藥,年老了體力不佳,朋友勸他帶個徒弟,老郎中同意了。老郎中收了一個年輕人做徒弟。這個年輕人有四快:吃飯快,走路快,說話快,辦事快,可是心不細,做事粗心天意。有一次,師傅賣藥瞧病,有一個病人是“溫?zé)岵 ?,叫徒弟發(fā)“清涼藥”,因為他粗心,錯發(fā)成“散寒草”。這是味溫?zé)嵝缘乃?,病人服了后心如火燒,燒得喉破舌爛,眼紅口干。幸虧被師傅發(fā)覺,不然病人將被燒死。
       又有一次,師傅給潮熱病人治盜汗咳血,他又錯發(fā)藥,結(jié)果病人大出血,后來血盡而亡。死者家屬告官,師徒倆嚇壞了,跑到外縣賣藥度日。
       此后,師傅將“散寒草”改為“細心”,為了使徒弟看到藥名細心慎重,不再粗心大意。后來醫(yī)生認為“細心”不像中藥名字,便改名為“細辛”。這個辛字按中藥性能“辛甘酸苦咸”五味起名,“散寒草”味辛,所以改名“細辛”。

原標(biāo)題:細辛
詞條標(biāo)簽:遼細辛,細辛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