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防己(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防己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凈,除去粗皮,曬至半干,切段,個大者再縱切,干燥。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 中藥名稱防己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STEPHANIAE TETRANDRAE RADIX

  • 別 名瓜防己、漢防己

  • 所屬功效類祛風(fēng)濕藥

  • 防己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來源

本品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凈,除去粗皮,曬至半干,切段,個大者再縱切,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半圓柱形或塊狀,多彎曲,長5-10cm,直徑1-5cm。表面淡灰黃色,在彎曲處常有深陷橫溝而成結(jié)節(jié)狀的瘤塊樣。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膀胱、肺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祛風(fēng)止痛,利水消腫。(《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風(fēng)濕痹痛,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5-10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食欲不振及陰虛無濕熱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有時殘存。栓內(nèi)層散有石細(xì)胞群,常切向排列。韌皮部較寬。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占大部分,射線較寬;導(dǎo)管稀少,呈放射狀排列;導(dǎo)管旁有木纖維。薄壁細(xì)胞充滿淀粉粒,并可見細(xì)小桿狀草酸鈣結(jié)晶。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粉防己堿對照品、防己諾林堿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1,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丙酮—甲醇—5%濃氨試液(6:1: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晶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2.治膀胱水蓄脹滿,幾成水腫:漢防己二錢,車前、韭菜子、澤瀉各三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3.治水臌脹:漢防己一兩,生姜五錢。同炒,隨入水煎服,半饑時飲之。(《本草匯言》)
4.治腳氣腫痛:漢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錢,桂枝五分,枳殼一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5.治肺痿喘嗽:漢防己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漿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和滓溫服之。(《儒門事親》)
6.治肺痿咯血多痰:(防己)合葶藶等分,為末。糯米飲調(diào)服。(《品匯精藥》)
7.治遺尿,小便澀:防己、葵子、防風(fēng)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千金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稍浸,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淮藥、 南藥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經(jīng)集注》:“療風(fēng)水要藥。”“殺雄黃毒。”
2.《藥性淪》:“治濕風(fēng),口面喎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咳喘。”
3.《醫(yī)學(xué)啟源》:“療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去膀胱留熱?!?/span>
4.《醫(yī)林纂要.藥性》:“瀉心,堅腎,功專行水決瀆,以達(dá)于下?!?/span>
5.《本草再新》:“利濕,除風(fēng),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腫,健脾胃,化痰?!?/span>

傳說淵源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分別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以及私藏的《詩經(jīng)》、《尚書》并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史稱“焚書坑儒”事件。
       大批方士和儒生迫于秦始皇的淫威,紛紛居家南遷,逃到嶺南地區(qū)(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qū))隱居。
       在這批隱居的人當(dāng)中有一個叫方吉的人,此人嗜好讀書,愛書如命,所涉范圍極廣,尤愛醫(yī)藥典籍。我國嶺南地區(qū),藥物資源極其豐富,方吉常常獨自一人上山采藥發(fā)現(xiàn)了眾多在中原地區(qū)都沒有見過的中草藥材,并為周圍的百姓解除病痛。
       那年春夏之交,嶺南地區(qū)陰雨連綿數(shù)月,加之氣候炎熱,不少百姓都患上了全身浮腫,小便少,四肢疼痛等癥狀,百姓皆恐慌,認(rèn)為是老天在懲罰他們,農(nóng)田都荒廢了??吹竭@些,方吉想到他前不久用山上采的一種樹藤治好過這種病癥,于是,便決定為百姓解除痛苦。
       隨著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人們紛紛奔走相告,于是患有這個病的人都知道要來找方吉看。前來求診的病人越來越多,方吉每天所采的草藥不夠用,他便教會那些前來求診的病人如何識別、采摘和煎煮這種草藥。由于這種草藥是方吉教他們的,于是他們便把這種可以用來治療全身浮腫,小便少,四肢疼痛等癥狀的草藥叫做方吉。隨著一代代的口口相傳,方吉也逐漸被讀作防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中藥材防己。

原標(biāo)題:防己
詞條標(biāo)簽:粉防己,防己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