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大火草根(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大火草根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春、秋挖根,去凈莖葉,曬干。產(chǎn)于四川、青海、甘肅、陜西、湖北、河南、河北、山西。

  • 中藥名稱大火草根

  • 中藥學名(拉丁名)RADIX ANEMONES TOMENTOSAE

  • 別 名野棉花根、土白頭翁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毛茛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四川、青海、甘肅、陜西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中華本草》)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Maxim.) Pei的干燥根。(《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四川、青海、甘肅、陜西、湖北、河南、河北、山西。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春、秋挖根,去凈莖葉,曬干。(《中華本草》)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泥沙,曬干。(《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根莖較粗短,直徑達2cm;上端可見莖基、干枯的葉基或棕褐色毛狀物。根呈不規(guī)則錐形或條形,稍彎曲,長10-20cm,直徑0.8-1.2cm;表面棕褐色,粗糙,可見不規(guī)則的縱直皺紋及少數(shù)須根痕;根端常分為數(shù)股。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氣微,味苦、辛。有毒。(《中華本草》)
本品呈圓柱狀,下漸細而彎曲,長8-10cm,直徑0.5-1.2cm。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具縱向或扭曲的溝紋,外皮呈剝落狀。根頭部稍粗大,附有棕色膜質(zhì)鱗葉和殘存葉柄,根頭及葉柄密生白色綿毛。質(zhì)略韌,折斷面裂片狀,皮部灰褐色,木質(zhì)部淡黃色,呈放射狀紋理。氣特異,味澀而苦。(《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苦,溫,小毒。(《中華本草》)
苦,寒。(《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

化痰,散瘀,消食化積,截瘧,解毒,殺蟲。(《中華本草》)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

主治勞傷咳喘,跌打損傷,小兒疳積,瘧疾,瘡癤癰癤,頑癬。(《中華本草》)
用于熱毒血痢,濕熱帶下,鼻衄,血痣等。(《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粉服。外用:適量,搗敷。(《中華本草》)
9-15g。外用適量,搗敷。(《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藥禁忌

孕婦慎服。(《中華本草》)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皮層有2-6列木栓化細胞組成,韌皮部寬廣,外側(cè)細胞較大,呈切向延長,內(nèi)側(cè)變小,呈不規(guī)則多邊形;射線不明顯;有大量纖維分布,纖維少數(shù)成群散在,大多數(shù)呈環(huán)狀排列,細胞呈多邊形。形成層數(shù)列細胞。木質(zhì)部發(fā)達,多數(shù)為兩個大扇形,導管呈散在分布,木射線4-10列。根頭部具髓。(《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中藥配伍

①治勞傷咳嗽:大火草根、紅豬毛七各一兩。燉五花肉半斤服。(《重慶草藥》)
②治毒瘡癢子:大火草根、土茯苓、夏枯草、銀花、蒲公英。煎湯服。(《重慶草藥》)

中藥炮制

凈選,潤透,撈出,切厚片,曬干。(《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殺蟲,止痢?!?/span>

原標題:大火草根
詞條標簽:大火草,大火草根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