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土茯苓(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莖。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成薄片,干燥。主產(chǎn)于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

  • 中藥名稱土茯苓

  • 中藥學名(拉丁名)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 別 名禹余糧、白余糧、草禹余糧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百合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廣東、湖南、湖北、浙江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莖。(《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成薄片,干燥。(《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扁或呈不規(guī)則條塊,有結節(jié)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xiàn)不規(guī)則裂紋,并有殘留的鱗葉。質(zhì)堅硬。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厚1-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柬及多數(shù)小亮點;質(zhì)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濕潤后有黏滑感。氣微,味微甘、澀。(《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15-60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肝腎陰虧者慎服。忌犯鐵器,服時忌茶。(《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星狀、三叉狀或點狀,大??梢妼蛹y;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或散在,針晶長40-144μm,直徑約5μm。石細胞類橢圓形、類方形或三角形,直徑25-128μm,孔溝細密;另有深棕色石細胞,長條形,直徑約50μm,壁三面極厚,一面菲薄。纖維成束或散在,直徑22-67μm。具緣紋孔導管及管胞多見,具緣紋孔大多橫向延長。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落新婦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3:32:9)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放置5分鐘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治楊梅瘡毒: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滇南本草》)
2.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將藥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錢。水煎服,白糖為引。(《江西草藥》)
4.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shù)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nèi)搗為細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diào)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潰爛: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蛉胫鄡?nèi)食之,須多食為妙。忌鐵器、發(fā)物。(《積德堂經(jīng)驗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兩。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9.治婦人紅崩、白帶:土茯苓,水煨,引用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滇南本草》)
10.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diào),皮膚粗糙:土茯苓三錢,野棉花根三錢。研細末,加豬肝二兩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11.治癭瘤:土茯苓五錢,金鎖銀開、黃藥子各三錢,白毛藤五錢,烏蘞莓根、蒲公英各四錢,甘草、金銀花各二錢,煎服。(《浙江民間中藥》)

中藥炮制

未切片者,浸泡,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浙藥、 廣藥

相關論述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fā),久則肢體拘攣,變?yōu)榘b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shù)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于陽明而發(fā),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于肌腠,故發(fā)為癰腫,甚則拘攣,《內(nèi)經(jīng)》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wèi)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于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jīng)》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wèi)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jié)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diào)中止泄。
5.《本草圖經(jīng)》: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jié),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傳說淵源

       相傳5000年以前,大禹率數(shù)百部下在現(xiàn)在的山東西南部山區(qū)疏導積水,大禹每天都和部下一起用耒等工具挖掘沙石并一天同吃兩頓飯。有一天傍晚,伙頭來稟報:“大王,鍋里的米飯做好了,可以用飯了嗎?”
       大禹這個時候用手摸摸自己的肚子,看看非常饑餓無力的人說,“開飯了!開飯了!”,大家都馬上奔去了。
       銅鍋里的小米飯黃燦燦的冒著誘人的香味,伙頭用勺子給大伙盛飯,每個人的土陶碗里就放一勺,因為帶來的糧食不多了,只能節(jié)省著吃。當大禹把土陶碗伸過來時,伙頭給盛上一勺,剛要再搭上一勺時,大禹快速把碗抽回,他平靜地說:“算了,我吃多了,就會有人沒飯吃呢?!背灾垼镱^偷偷對大禹說:“大王,咱的小米不多了,是不是派人回去運???”“???你不早說,今天天晚了,我明天派人去運吧?!?/span>
       深夜,大雨驟降,如同瓢潑,用樹枝搭起的棚子漏水,大禹和部下起身蹲著,等待雨停,等待天亮??商觳浑S人愿,天亮了,大雨卻沒有要停的樣子,天又黑了,大雨也沒見變小,大禹和眾部下餓著肚子在棚子里熬著。大雨一直下了兩天兩夜,山溝里的洪水漫上山坡,大禹和部下所處的大山變成一座孤島。大禹立刻指揮大家疏通洪水。
       忙活了半天,當伙頭被濕柴冒出的黑煙嗆紅了眼睛,終于把最后的小米煮熟了。每人吃了幾口之后,大家又開始疏導洪水了。
人們兩天沒有吃飯了,圍山的洪水卻只退了一點點。大家的肚子在咕咕直叫,糧食,糧食在哪里?人們開始焦急了,偶爾有人來報:“又餓昏了一個?!贝笥碇纹鹕碜?,看著洪水,竭力思考逃生的良策。他突然看到滿山的土茯苓,綠油油的葉子在陽光下閃動,被水沖出的塊莖頗顯肥厚。
       大禹靈機一動,用力招呼部下:“弟兄們,我們不能在山上等死,我先嘗嘗這些葉子能不能吃?!闭f罷,他擼一把土茯苓葉子填進嘴里,用力一嚼,皺著眉頭咽下去。等了片刻,身體沒有不適感,肚子也不餓了。他大聲喊:“弟兄們,吃這些葉子啊,就是有點苦,但是吃了餓不死?!北娙艘宦?,紛紛把土茯苓葉子往嘴里填。大禹又招呼大家?guī)突镱^挖沙土里的塊莖,伙頭用銅鍋煮葉子和塊莖,人們又能一天吃上兩頓飯了。大家吃了幾天土茯苓的葉子和塊莖,保住了生命,有些腸胃有毛病的人還治好了。
       圍困大山的洪水退去,大禹派人運來了糧食,他們又繼續(xù)疏導積水了。人們得知救命的植物叫土茯苓,為了不忘大禹冒著生命危險親嘗土茯苓,遂給它起名叫禹余糧。
       土茯苓一般多是分布在長江流域的南部各省,這就是有關大禹親嘗土茯苓的故事,也因此有了禹余糧的名字。土茯苓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較好。除去殘莖和須根,曬干;或新鮮時切成藥片,曬干,生用。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jīng)。具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之功。

原標題:土茯苓
詞條標簽:土茯苓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