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白背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白背葉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的葉。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主產(chǎn)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等地。

  • 中藥名稱白背葉

  • 中藥學名(拉丁名)FOLIUM MALLOTI APELTAE

  • 別 名白鶴葉、白面戟、白面風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大戟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的葉。(《中華本草》)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的干燥葉。(《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的干燥葉。(《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等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中華本草》)
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干。(《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藥材性狀

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圓卵形,長7-12cm,寬5-14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點,全緣或不規(guī)則3淺裂,上面近無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毛,有細密棕色腺點。氣微,味苦、澀。(《中華本草》)
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闊卵形,長7-17cm,寬5-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略呈心形,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近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5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柄長4-20cm,質脆。氣微香,味微苦、辛。(《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闊卵形,長7-17cm,寬為5-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而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略呈心形,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近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5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柄長4-20cm,質脆。氣微香,味微若,辛。(《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性味歸經(jīng)

苦,平。(《中華本草》)
苦,寒。歸肝、脾經(jīng)。(《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微苦、澀,平。(《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祛濕,止血。(《中華本草》)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濕止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清熱,利濕,止痛,解毒,止血。(《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藥材主治

主治蜂窩組織炎,化膿性中耳炎,鵝口瘡,濕疹,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中華本草》)
用于癰癤瘡瘍,鵝口瘡,皮膚濕癢,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于淋濁,胃痛,口瘡,痔瘡,潰瘍,跌打損傷,蛇咬傷,外傷出血。(《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 ;或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1.5-9g。(《中華本草》)
1.5-9.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水洗患處。(《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5-1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貯藏保存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干燥處。(《中華本草》)
置干燥處。(《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置干燥處。(《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主脈的橫切面:上下表皮各為1列細胞,凹凸不平,上表皮細胞大小不等,下表皮細胞小,密被星狀毛茸。柵欄組織約占葉片切面的2/3,為1列排列緊密的細胞,長19-30μm,直徑約5μm。海綿組織薄。主脈維管束成環(huán),上方具數(shù)列纖維束,切面排列;內(nèi)側散在數(shù)個小的周木型維管束。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灰綠色。具眾多星狀毛,基部為1-4個細胞,上部為11-21個單細胞分叉,每分叉長90-200μm,直徑6-11μm,先端漸尖。柵欄細胞單列,長19-30μm。纖維長而多折斷,直徑21-28μm。氣孔直徑為22-24μm,副衛(wèi)細胞2-4個,不定式。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水1ml置分液漏斗中,加等量石油醚(60-90℃)振搖,分取乙醇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即顯藍綠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中藥配伍

1.治蜂蜂窩織炎:白背葉、橘葉、桉樹葉、烏桕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2.治化膿性中耳炎:干白背葉30g,加水250ml,煎1h,濾取煎液。先以白醋沖洗患耳,拭干后滴入藥液,每次3-4滴,每日3次。(南藥《中草藥學》)
3.瘡癤潰爛:白背葉3g,冰片0.3g。共研細末,撒敷患處。(《安徽中草藥》)
4.治產(chǎn)后風:白背葉、艾葉,煎酒服。(《江西藥手冊》)

中藥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搓碎。(《中華本草》)
除去雜質,洗凈,切碎,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除去雜質,洗凈,切碎,干燥。(《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主治治外傷出血,跌打扭傷?!?/span>
2.《全國中草藥匯編》:“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癤腫,卟傷出血。”
3.《福建藥物志》:“解毒。上治蜂窩組織炎,濕疹?!?/span>

原標題:白背葉
詞條標簽:白背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