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楊梅樹皮(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楊梅樹皮為楊梅科植物楊梅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的樹皮、根皮或根。全年均可采收,多在栽培整修時趁鮮剝?nèi)∏o皮,根皮或挖取全根,鮮用或曬干。產(chǎn)于江蘇、浙江、臺灣、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四川、云南、廣西和廣東。

  • 中藥名稱楊梅樹皮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

  • 別 名楊梅皮

  • 所屬功效類理氣藥

  • 楊梅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江蘇、浙江、臺灣、福建

來源

本品為楊梅科植物楊梅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的樹皮、根皮或根。(《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江蘇、浙江、臺灣、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四川、云南、廣西和廣東。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皮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多在栽培整修時趁鮮剝?nèi)∏o皮,根皮或挖取全根,鮮用或曬干。(《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苦、辛、微澀,溫。歸肝、胃經(jīng)。(《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行氣活血,止痛,止血,解毒消腫。(《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脘腹疼痛,脅痛,牙痛,疝氣,跌打損傷,骨折,吐血,衄血,痔血,崩漏,外傷出血,瘡瘍腫痛,痄腮,牙疳,湯火燙傷,臁瘡,濕疹,疥癬,感冒,泄瀉,痢疾。(《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漱口;或研末調(diào)敷;或吹鼻。(《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1.治吐血,血崩:楊梅根皮120g,燉肉250g吃。(《貴州草藥》)
2.治菌痢:鮮楊梅樹皮、葉共30g,鮮南天竹15g,橘子皮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展覽會資料選編》)
3.治跌打扭傷腫痛:楊梅樹皮60g,百兩金根30g,燒酒500g,同浸10d,搽擦傷處。(《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4.治臁瘡:楊梅樹皮90g。煨水服;又用楊梅根皮適量,煨水,洗患處。(《泉州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日華子》:“煎湯洗惡瘡疥癩。”
2.《綱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燒灰、油調(diào),涂湯火傷?!?/span>
3.《隨息居飲食譜》:“研末燒酒調(diào)敷,治遠(yuǎn)近攣縮?!?/span>
4.《貴州民間方藥集》:“涼血止血,化瘀生新。治吐血,血崩,痔血,痢疾,胃痛。外治骨折,臁瘡?!?/span>

傳說淵源

       西施淚灑楊梅相傳二千多年前,江南各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后,決定隱居山野,永不為政。在勾踐一次大擺慶功筵席上,范蠡帶著西施悄悄離開了都城。他們遇河拾橋,逢山覓路,不久來到會稽山中。范蠡覺得此地雖然渺無人煙,但山上有果木,山下有清泉,是個安身的好地方。于是他們就伐木為梁,割茅為瓦,住了下來。初到山野,他倆來不及開墾種植,只得上山采摘野果充饑。由于當(dāng)時正值夏至,山上雖有滿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這些野果酸得掉牙,澀得麻舌。西施吃得皺眉捧心,苦不堪言,而范蠡則心痛如焚??蓱z這位滿腹經(jīng)綸名聞天下的大夫,有計(jì)謀可退敵,卻苦苦思索也無法改變野果酸澀之味。無奈之下,他發(fā)瘋似的搖著一顆顆果樹,直搖得滿手是血。這時西施聞聲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紅的鮮血往下滴,心疼得失聲痛哭,淚珠滴在被鮮血染紅的果實(shí)上。可能是范蠡的虔誠感動了上蒼,這時,染血的野果一下子變得水靈靈了。當(dāng)西施把它放進(jìn)嘴里時,已是香甜可口。于是,他們把吃剩的殘核種在地里,世世代代傳了下來,變成了現(xiàn)在的楊梅。

原標(biāo)題:楊梅樹皮
詞條標(biāo)簽:楊梅,楊梅樹皮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