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栗花(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栗花為殼斗科植物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干燥穗狀花序。4月花開時采收,干燥。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等地。

  • 中藥名稱栗花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FLOS CASTANEAE MOLLISSIMAE

  • 別 名板栗花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殼斗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等地。

來源

本品為殼斗科植物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干燥穗狀花序。(《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等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4-5月花開時采收,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條形或細長條形,微彎曲,被柔毛,長 6-20cm。淡黃褐色,花簇生于黃白色的花序軸上,花粉易落,手捻有滑膩感,可附于手指上?;ㄐ蜉S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香,味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微苦、澀,平。歸大腸、肝經(jīng)。(《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

清熱燥濕,止血,散結(jié)。(《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

用于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疬,癭瘤。(《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

9-15g。(《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棕褐色?;ǚ哿1姸啵S色,類圓形,圓三角形,直徑10-18μm,萌發(fā)孔3個,表面較光滑。單細胞非腺毛眾多,散在或成束,長35-393μm,直徑7-14μm;有的非腺毛可見疣狀突起。腺毛偶見,長18-90μm,直徑約10μm,腺頭棒狀、球形或倒卵形,內(nèi)含黃色分泌物,腺柄由1-3個細胞組成。花粉囊內(nèi)壁細胞表面觀呈類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平周壁不規(guī)則地螺旋狀增厚?;ńz薄壁細胞狹長形,內(nèi)含草酸鈣簇晶,直徑7-14μm,有時附有環(huán)紋導(dǎo)管。花被表皮細胞呈類長方形,多角形,類圓形,細胞壁稍彎曲,附有腺毛或非腺毛。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水10ml,浸泡2小時,濾過,取濾液點于濾紙上,然后噴以新配的0.2%的茚三酮溶液,烤干,顯藍紫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取濾液點于濾紙上,噴以香草醛試液,顯淺紫紅色,漸變?yōu)辄S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中藥配伍

治瘰疬久不愈:采栗花同貝母為末。每日酒下一錢。(姚可成《食物本草》)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日用本草》:治瘰疬。
2.《滇南本草》:治日久赤白痢疾,大腸下血。
3.《四川中藥志》:治小兒消化不良及腹瀉不止。

傳說淵源

       栗子入藥始于南朝,最小者為茅栗,最大者為板栗,圓如彈,皮厚。味如胡桃者為石栗。華夏是栗的故鄉(xiāng),陜西半坡遺址中有栗子,祖先食栗有4000年歷史,以兗州、宣州所產(chǎn)為最好。
       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春秋帝王曾大力嘉獎,凡栽栗樹干株以上者,竟以千戶侯相待??梢?,古人早就知道栗子對人體有保健強體的作用。
       相傳晉朝時晉王曾經(jīng)率領(lǐng)部隊追擊敵人,糧缺而功簣。此時,晉王用周圍山上栗子為糧,蒸而食之,士兵們腰腿酸痛、腹瀉均好,士氣大振而全勝。故栗子有“河?xùn)|飯”之稱。
       據(jù)傳說慈禧太后常食用用栗子面粉、冰糖蒸的栗子糕,以補腎強腰。

原標題:栗花
詞條標簽:栗花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