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也叫花旗參,可潤養(yǎng)五臟、補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原產于加拿大魁北克與美國威斯康辛,加拿大出產的稱為西洋參,美國出產的稱為花旗參。
1642年,塞姆德?阿爾活龍根據商人描述撰寫了關于中國人參神奇藥效的文章,這篇文章在法國科學院宣讀之后,立刻引起轟動;1670年,法國牧師雅圖斯也寫了《韃靼植物人參》一文,描述了中國人參的藥用價值。直到那時,西方醫(yī)學才知道人參的藥效,并根據其標本和圖形在當地自然條件相近的森林中展開尋找。1716年,他們找到了一種類似人參的植物,和人參同屬于五加科,但不同種,即西洋參,而且當地土著居民也經常食用這種植物的根以解除疲勞。西洋參隨即在當地大量種植,并迅速進入中國和東南亞市場。因為當時的康熙帝詔令禁止采伐長白山草木,國內人參匱乏,北美西洋參大量進入中國,且能換到大量黃金,曾一度被稱為“綠色黃金”。
其后,慈禧太后對西洋參的鐘愛更使得西洋參身價倍增。清代宮廷醫(yī)案中記載,光緒二十一年,慈禧太后脾虛挾濕,慢性腹瀉,久治不愈,有太醫(yī)提出,調攝不宜燥烈,以西洋參入藥,慈禧太后很快就痊愈了。
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一個醫(yī)案:臨安(今杭州)名醫(yī)盛天然一次出診,病人是一個婦人,口、眼、鼻、耳、發(fā)根、下身出血不止,人已昏迷。家人說病人七天前受了一場驚嚇,雖積極治療,但病情持續(xù)加重。盛天然診脈發(fā)現,指下虛大中空、芤而無根;撬開病人口一看,舌淡無華,干燥少津。盛先生將病人扶坐在床邊,先用燒酒淋洗病人雙腳,然后用摻有燒酒的泉水泡腳,大約一頓飯的時間,病人血不流了,人也清醒了。盛先生高興地說:“有救,有救!”取西洋參,當即給病人服了一點,余下的研成細末,每日用米湯送服三次,每次三錢。不久,病人痊愈。醫(yī)案中解釋道:酒水浴腳,揚湯止沸,救燃眉之急;無形之氣宜當急補,獨用西洋參一味,補氣攝血,急則治其標,氣血雙補;緩則圖其本。
1948年,我國開始引種西洋參,直至1980年才種植成功。也因此有了西洋參和花旗參的不同稱謂,因為美國的國旗是花條旗幟,所以進口的稱花旗參,國產的叫西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