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絲瓜藤(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絲瓜藤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莖。7-11月采收,鮮用或曬干。產(chǎn)于全國各地。

  • 中藥名稱絲瓜藤

  • 中藥學名(拉丁名)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 活血化瘀藥

  • 葫蘆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全國各地。

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莖。(《中藥大辭典》)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全國各地。

入藥部位

莖木

采收加工

7-11月采收,鮮用或曬干。(《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jīng)

苦,微寒。歸心、脾、腎經(jīng)。(《中藥大辭典》)

藥材功效

舒筋活血,止咳化痰。(《中藥大辭典》)

藥材主治

主治腰膝酸痛,肢體麻木,月經(jīng)不調(diào),咳嗽痰多,鼻淵,牙宣,齲齒。(《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燒存性,研末,每次3-6g。外用: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中藥大辭典》)

中藥配伍

1.治腎虛腰痛:絲瓜藤連根,焙燥研細末。黃酒送服,每次3g,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氣管炎:絲瓜藤30g,苦杏仁、白部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亦時痛:絲瓜藤近根三五寸許,燒存性,為細末,酒調(diào)服之。(《醫(yī)學正傳》)
4.治牙宜露痛:①用絲瓜藤陰干,臨時火煅存性,研搽。(《綱目》引《海上妙方》)②絲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燈心一把。水煎濃汁,漱吐,其痛立住。(《綱目》引《惠生堂方》)
5.治陽旺:用絲瓜小藤搗爛,敷玉莖,陽即倒矣。(《壽世保元》)

藥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絲瓜藤粉煎劑與乙醇浸劑對呼吸道常見細菌有較弱的抑制作用,對肺炎鏈球菌作用稍強,但鮮汁無抑菌作用。鮮嫩蛘瓜藤提取物(Elcv)對乙型腦炎病毒有抗病毒作用。培養(yǎng)的兔腎細胞濾泡性口腔炎病毒感染前18h加入Elcv,有明顯的抗感染作用,抑制病毒特異性病變所需Elcv最小量為0.0125mg/ml,如在病毒感染前4h才加入Elvb或者Elcv經(jīng)100℃30min處理后再加入,均不能抑制病毒特異性病變。家兔靜注Elcv5mg/Kg,具有誘生干擾索作用,Elcv也足一種核酸類的干擾素誘生劑。
2.抗炎和抗過敏作用:絲瓜藤醇提物(Luf-ext)100mg/Kg、連續(xù)灌胃3d,顯著抑制大鼠同種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300mg/Kg、500mg/Kg連續(xù)灌胃3d,明顯抑制小鼠耳異種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同時Luf-ext100mg/Kg對小鼠Arthus反應也呈顯著抑制作用;100mg/Kg、300mg/Kg、500mg/Kg可明顯抑制綿羊紅細胞所致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并對抗組胺引起的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升高及二甲笨所致的耳郭腫脹。(《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綱目》:“主治齒匿、腦漏,殺蟲解毒?!?/span>
2.《得配本草》:“解熱毒,止久痢?!?/span>
3.《藥性考》:“療牙宣,卷須稀痘?!?/span>
4.《本草再新》:“和血脈,活經(jīng)絡,滋腎水,止陰痛,補中健脾,消水腫。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血枯血少,腰膝四肢麻木,產(chǎn)后驚風,亦兼用之?!?/span>
5.《嶺南采藥錄》:“解暑熱。”
6.《安徽中草藥》:“止咳平喘?!?/span>
7.《福建藥物志》:“治小兒高熱驚厥,牙痛?!?/span>

原標題:絲瓜藤
詞條標簽:絲瓜絲瓜藤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