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三顆針(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三顆針為小檗科植物擬豪豬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黃連刺Berberis wilsonae Hemsl.、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或匙葉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等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須根,曬干或切片曬干。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

  • 中藥名稱三顆針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BERBERIDIS RADIX

  • 別 名銅針刺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小檗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

來源

本品為小檗科植物擬豪豬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黃連刺Berberis wilsonae Hemsl.、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或匙葉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等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根。(《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須根,曬干或切片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稍扭曲,有少數(shù)分枝,長10-15cm,直徑1-3cm。根頭粗大,向下漸細。外皮灰棕色,有細皺紋,易剝落。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切面不平坦,鮮黃色,切片近圓形或長圓形,稍顯放射狀紋理,髓部棕黃色。氣微,味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有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濕熱瀉痢,黃疸,濕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膿,癰腫瘡毒。(《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9-15g。(《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黃棕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成束,直徑12-30μm,淡黃色至黃色,長梭形,末端鈍圓、漸尖或平截,邊緣有時呈微波狀彎曲,孔溝明顯。石細胞黃棕色,不規(guī)則形或類長圓形,直徑20-55μm,紋孔及孔溝明顯。草酸鈣方晶類方形或長方形,直徑8-25μm,散在或存在于韌皮射線細胞中。木栓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或多角形??梢姷S色棕色團塊。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小檗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0.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喉痛:三顆針30g,山慈姑、雪膽各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
2.治黃疸:三顆針莖15g。煎水服。(《貴州草藥》)
3.治癰腫瘡毒,丹毒,濕疹,燙傷,外傷感染:三顆針適量,研細末,水調(diào)或麻油調(diào)敷。(《萬縣中草藥》)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未切片者,噴淋清水,潤透,切片,干燥。(《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span>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勞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span>
3.《陜西中草藥》:“清熱消炎,消腫止痛。主治肝炎,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燙火傷。”

原標(biāo)題:三顆針
詞條標(biāo)簽:匙葉小檗,三顆針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