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短葶飛蓬(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燈盞細辛為菊科檀物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 pus (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雜質(zhì),曬干。主產(chǎn)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植物名短葶飛蓬

拼音DuanTingFeiPeng

學名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 -Mazz.

別名燈盞花、燈盞細辛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紫菀族

飛蓬屬

亞屬飛蓬亞屬

飛蓬組

亞組平舌亞組

短葶系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zhì),粗厚或扭成塊狀,斜升或橫走,分枝或不分枝,具纖維狀根,頸部常被殘葉的基部。莖數(shù)個或單生,高5-50厘米,基部徑1-1.5毫米,直立,或基部略彎,綠色或稀紫色,具明顯的條紋,不分枝,或有時有少數(shù)(2-4個)分枝,被疏或較密的短硬毛,雜有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上部毛較密。葉主要集中于基部,基部葉密集,蓮座狀,花期生存,倒卵狀披針形或?qū)挸仔?,長1.5-11厘米,寬0.5-2.5厘米,全緣,頂端鈍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的柄,具3脈,兩面被密或疏,邊緣被較密的短硬毛,雜有不明顯的腺毛,極少近無毛;莖葉少數(shù),2-4個少有無,無柄,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4厘米,寬0.5-1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半抱莖,上部葉漸小,線形。頭狀花序徑2-2.8憧米,單生于莖或分枝的頂端,總苞半球形,長0.5-0.8厘米,寬1-1.5厘米,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長8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尖,長于花盤或與花盤等長,綠色,或上頂紫紅色,外層較短,背面被密或疏的短硬毛,雜有較密的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內(nèi)層具狹膜質(zhì)的邊緣,近無毛。外圍的雌花舌狀,3層,長10-12毫米,寬0.8-1毫米,舌片開展,藍色或粉紫色,平,管部長2-2.5毫米,上部被疏短毛,頂端全緣;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長3.5-4毫米,管部長約1.5毫米,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無毛;花藥伸出花冠;瘦果狹長圓形,長1.5毫米,扁壓,背面常具1肋,被密短毛;冠毛淡褐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內(nèi)層長約4毫米。花期3-10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及西藏等省區(qū)。常見于海拔1200-3500的中山和亞高山開曠山坡,草地或林緣。(《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滇俗稱燈盞花或燈盞細辛,亦名地頂草、地朝陽等。貴州俗名細藥、牙陷藥、踏地蓮花菜、野波菜等。主治小兒疳積、小兒麻痹及腦膜炎的后遺癥、牙痛、小兒頭瘡等有效。(《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短葶飛蓬
詞條標簽:短葶飛蓬,燈盞細辛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