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骨碎補(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來 源: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莖。附生于樹干或巖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等地。 識別要點:根狀莖肥厚多肉,密被鱗片。葉二型,營養(yǎng)葉無柄,黃棕色,常干膜質(zhì),斜貼于根莖上;孢子葉羽狀深裂,葉柄具狹翅。孢子囊群圓形。 性味歸經(jīng):苦,溫。歸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

植物名骨碎補

拼音GuSuiBu

學(xué)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別名海州骨碎補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骨碎補科

骨碎補屬

植物形態(tài)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dá)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yuǎn)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5毫米,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各8-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對,下部1-2對對生或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寬各5-10厘米或稍長;一回小羽片6-10對,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基部下側(cè)一片特大,長2.5-7厘米,寬2-3厘米,長卵形,鈍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cè)截形并與羽軸平行,下側(cè)楔形,羽裂達(dá)具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5-8對,無柄,稍斜向上,彼此密接,基部上側(cè)一片略較大,長8-15毫米,寬4-8毫米,橢圓形,鈍頭,基部下側(cè)下延,下部幾對深羽裂幾達(dá)具闊翅的主脈,向上的為淺羽裂;裂片橢圓形,寬1.5-2毫米,極斜向上,鈍頭,單一或二裂為不等長的鈍齒;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并為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下部的二回羽狀,上部的為深羽裂達(dá)具翅的羽軸。葉脈可見,叉狀分枝,每鈍齒有小脈1條,幾達(dá)葉邊。葉堅草質(zhì),干后棕褐色至褐綠色。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蓋管狀,長約1毫米,約為寬的1.5倍,先端截形,不達(dá)到鈍齒的彎缺處,外側(cè)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質(zhì)。(《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遼寧(大連)、山東(嶗山、昆箭山、牟平、招遠(yuǎn)、威海)、江蘇(海州)及臺灣。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根狀莖藥用,有堅骨、補腎之效。(《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骨碎補
詞條標(biāo)簽: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