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療養(yǎng)頻道 > 常見疾病 > 正文

腹瀉的艾灸療法

來源:嶺南中藥網發(fā)布時間:2017/7/6
導讀:泄瀉又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臨床可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兩類。泄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尤其是小兒由于脾胃功能發(fā)育還不健全,容易出現小…

泄瀉又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臨床可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兩類。泄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尤其是小兒由于脾胃功能發(fā)育還不健全,容易出現小兒腹瀉,影響小兒的發(fā)育。
      

祖國醫(yī)學認為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
灸治穴位: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

灸法操作:
1、取仰臥位,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的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用大艾壯5壯灸肚臍,大約20分鐘;
2、用艾條溫和灸天樞和足三里,每穴大約10分鐘,至皮膚出現紅暈發(fā)熱。
3、急性腹瀉可每日2次,慢性腹瀉每日1次,一般10次一個療程,直到腹瀉停止。

灸法大義:
張景岳云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本病無論虛實,皆不可攻伐太過,應以扶正為主,攻邪為輔。從經絡理論來看,臍與脾、胃、腎和大腸相通,為精、神、氣、血往來之樞要,灸神闕穴可通過經絡刺激內臟,起到溫經散寒、健脾止瀉的作用。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理腸胃氣機。足三里健脾益胃,“肚腹三里留”,是治療腸胃疾病的效穴。

保健常識:
1、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性治療。
2、注意飲食有節(jié)。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文章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