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荔枝(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荔枝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假種皮或果實。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或曬干備用。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 中藥名稱荔枝

  • 中藥學名(拉丁名)

  • 別 名丹荔、麗枝

  •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 無患子科

  • 分布區(qū)域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來源

本品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假種皮或果實。(《中藥大辭典》)

分布產地

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或曬干備用。(《中藥大辭典》)

藥材性狀

果實球形,紅色,有多數尖銳的疣狀突起。氣微,味甜。(《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

甘、酸,溫。歸肝、脾經。(《中藥大辭典》)

藥材功效

養(yǎng)血健脾,行氣消腫。(《中藥大辭典》)

藥材主治

病后體虛,津傷口渴,脾虛泄瀉,呃逆,食少,瘰疬,疔腫,外傷出血。(《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枚;燒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搗爛敷;或燒存性研末撒。(《中藥大辭典》)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中藥大辭典》)
①《食療本草》:"多食則發(fā)熱。"
②《海藥本草》:"食之多則發(fā)熱瘡。"
③《綱目》:"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病齒匿及火病人尤忌之。"

中藥配伍

1.治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醫(yī)方摘要》)
2.治瘰疬潰爛:荔肉敷患處。(《泉州本草》)
3.治疔瘡惡腫: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于瘡上。(《濟生秘覽》)
4.治風火牙痛:大荔枝一個,剔開,填鹽滿殼,煅研,搽之。(《孫天仁集效方》)
5.止外傷出血,并防止瘡口感染潰爛,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曬干研末(浸童便曬更佳)備用。每用取末摻患處。(《泉州本草》)
6.治老人五更瀉,糞便溏軟: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連服三次;酌加山藥或蓮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7.治孕婦墮胎后下血不止及產后出血:荔枝干七個(連殼和核一起打破),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服下。
8.治小兒遺尿:每天吃荔枝干十個。
9.治婦女虛弱貧血:荔枝干、大棗各七個,水煎服,每日一劑。
10.治氣虛寒痛:荔枝肉5枚,煮酒1杯服用,屢服有效。
11.荔枝蓮子淮山粥:干荔枝肉50克,淮山、蓮子各10克(搗碎),水煮至軟爛時,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用油鹽或白糖調味食用,可治老人晨起腹瀉(五更瀉),大便溏稀等癥。

道地性

廣藥

相關論述

1.《玉揪藥解》: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功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減,不如鮮者,而氣質和平,補益無損,不至助火生熱,則大勝鮮者。
2.《食療本草》:益智,健氣。
3.《海藥本草》:主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
4.《日用本草》:生津,散無形質之滯氣。
5.《本草衍義補遺》:消瘤贅赤腫。
6.《綱目》:治瘰疬,疔腫,發(fā)小兒痘瘡。
7.《玉揪藥解》:暖補脾精,溫滋肝血。
8.《本草從新》:解煩渴,止呃逆。
9.《醫(yī)林纂要》:補肺,寧心,和脾,開胃。治胃脘寒痛,氣血滯痛。
10.《泉州本草》:壯陽益氣,補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產后水腫,脾虛下血,咽喉腫痛,嘔逆等證。

傳說淵源

       很久以前的一天夜晚,突然狂風四起,一位仙姑從天而降。她到各名城游玩以后,來到廣東增城縣西園,看這里山清水秀,就在一棵樹上坐了下來,并在樹上睡了一會。東方發(fā)白了,她又返回天宮。因為她走時慌慌忙忙,竟把身上的一縷綠色絲掛在樹上忘了帶走。第二年,這棵樹上竟然長出了肉厚汁多、清甜可口的佳果。因為這佳果是仙姑“離枝”而去結下的,人們就給它取名叫“荔枝”。過去,荔枝被視為一種貢品。據說天寶年間每年要為唐朝楊貴妃、玄宗皇帝選擇佳品飛馬傳送。荔枝不僅可以吃,還可做藥,其果肉含有豐富的蔗糖、葡萄糖、蛋白、脂肪、維生素C、檸檬酸和磷、鐵等。為老幼補品。

原標題:荔枝
詞條標簽:荔枝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