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是足癬的俗名。足癬為足跖部、趾間的皮膚癬菌感染,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發(fā)生于足背者屬體癬。紅色毛癬菌為足癬的主要致病菌。
“腳氣”一說,古已有之,卻非今人所說的“腳癬”。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云:“此病發(fā),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庇腥藶榇瞬∷_,寫了本書叫《腳氣集》。這大概是一種風濕性疾病。后來腳氣的病名影響甚廣,就張冠李戴地把“腳癬”稱作腳氣了。
中醫(yī)認為,腳氣主要為生活、起居不慎,外感濕熱、蟲、毒,或相互接觸傳染,感染淺部真菌,諸邪相合,郁于腠理,淫于皮膚所致。腳癬與體內(nèi)濕氣有關系,濕氣一旦下注到四肢就容易生癬,癬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對于很多人來說,有時很難區(qū)別腳上起的是癬還是濕疹,因此有時會誤將癬當濕疹治療,結果擦了激素性軟膏后,癬從一小塊發(fā)展到一大片。其實,腳癬和濕疹的治療方法正好相反,治療濕疹可用激素性軟膏,而治療腳癬就不能用,用了反而會加重病情。
眾所周知,腳癬患者多伴有腳臭,這是由于局部小汗腺分泌旺盛,分泌物在細菌、霉菌分解下產(chǎn)生穢臭。由于出汗促使細菌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伴發(fā)。除了遵循醫(yī)囑用藥外,腳癬患者平時可用下面這個足浴方——二黃湯,其配方為:
生大黃、黃精、牛膝、苦參各10克,藿香25克,土茯苓、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
在這個配方中,生大黃具有消炎、解熱、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黃精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jīng),具有補氣養(yǎng)陰、健脾益腎的作用;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肝、腎經(jīng),可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jīng)、引血下行;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殺蟲的作用,還可抑制多種皮膚真菌;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可祛署解表、化濕和胃,抑制多種皮膚真菌;土茯苓可除濕、解毒、通利關節(jié);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作用。以上幾味藥配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作用,也可以對皮膚真菌起到抑制作用。
具體做法:將以上藥材用白醋浸泡24小時,加適量水煎煮30分鐘,取藥液待溫后泡足30分鐘,每天1~2次,連用5~7天為1個療程。其中白醋浸泡藥材可加強殺菌的功效。
健康足浴專家談:
除了上述足浴方,還有一些足浴方同樣可以改善或預防足癬。
1.甘草苦參足浴方:甘草10克,明礬30克,黃精30克,大黃30克,蛇床子30克,苦參30克。將以上藥材與適量清水入鍋煎煮半小時,倒入盆中,待溫熱時足浴即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7天為1個療程。此方具有殺蟲祛風、去火解毒的作用,適用于水皰型腳癬患者。
2.大黃黃柏足浴方:大黃30克,黃芩30克,黃柏30克,黃連30克。將以上藥材入鍋,加水煎煮半小時,取藥液倒入盆中,待溫熱時足浴即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左右,7天為1個療程。此方具有去火解毒、清熱燥濕的作用,適用于浸漬糜爛型腳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