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特色療法頻道 > > 針炙 > 正文

中醫(yī)針刺戒煙的常用穴位

來源:發(fā)布時間:2015/11/30
導讀:針刺治療法取穴百會: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功效:平肝息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主治:頭暈,頭痛,健忘,失眠。列缺: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即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

針刺治療法取穴


百會: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平肝息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


主治:頭暈,頭痛,健忘,失眠。


列缺: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即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功效:疏風通絡,宣肺平喘,利水調腸。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干痛,偏頭痛,頸項強痛。


合谷: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即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


主治:頭痛,咽干舌燥,便秘,易饑。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


功效: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


主治:胃痛,惡心嘔吐,便秘,泄瀉,神疲倦怠。


三陰交:小腿內側,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


功效:健脾利濕,養(yǎng)血安神,補益肝腎,調血室精宮。


主治:腸鳴腹脹,月經不調,陽痿早泄,小便不利,失眠,精神疲乏。


太沖:足背側,當第1、2跖骨結合部前之凹陷處。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利膽。


主治:頭暈,頭痛,目赤腫痛,煩躁易怒,嘔逆。


耳穴按壓法取穴


神門:在三角窩后1/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夢、戒斷綜合征、癲癇、高血壓、神經衰弱。


內分泌: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痤瘡、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癥。


皮質下:在對耳屏內側面。


主治:痛癥、間日瘧、神經衰弱、假性近視、失眠。


交感: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緣相交處。


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肺:在心、氣管區(qū)周圍處。


主治:麻疹、便秘、戒斷綜合征。


胃:在耳輪腳消失處。


主治:胃痙攣、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前額痛、牙痛、失眠。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yǎng)生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