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飲食是人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明代大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曾說過: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睆娬{了飲食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但是,飲食又是一門學問,合理的飲食能使人體健康,反之則會對人體造成損害。研究表明,許多疾病都與飲食因素密切相關。所以,要想維持身體健康,必須科學膳食養(yǎng)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控制飲食不節(jié)
飲食不節(jié)主要是指飲食沒有節(jié)制,暴飲暴食。良好的飲食習慣,應以適量定時為度。過饑過飽、饑飽無常,都可影響身體健康,導致疾病的發(fā)生。過饑則飲食攝入量不足,氣血化源匱乏,久之則精氣虛少為病。而過飽或暴飲暴食,超過了人體脾胃的受納運化能力,可以導致飲食阻滯,脾胃損傷,出現脘腹脹悶等癥;食積日久,可郁而化熱,亦可聚濕生痰,長期如此就會釀成疳積之癥。其次經常飲食過量,不僅可導致消化不良,而且還影響氣血流通,致使營養(yǎng)失調,導致各種病癥的發(fā)生。中醫(yī)學歷來主張饑飽適中,反對過饑過飽與暴飲暴食。饑飽適中,既保證了機體所需水谷精氣的供應,又能夠和胃安脾,調理氣機,從而有益于健康。所以,飲食要有節(jié)制,不能隨心所欲,要講究科學的吃法。具體地說,是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提倡少吃多餐。
◎ 飲食要有節(jié)制,不能隨心所欲,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提倡少吃多餐。
2.糾正飲食偏嗜
飲食偏嗜是指飲食結構不合理而造成的人體機能障礙。要知道,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品能包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素,即使牛奶、雞蛋這些公認的營養(yǎng)佳品,也難免美中不足。牛奶含鐵很低,雞蛋缺少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C,而蔬菜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但脂肪和蛋白質很少。所以單靠一種食物,不管營養(yǎng)怎樣豐富,也不管吃的數量多大,都不可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如果長期偏食、挑食,就會使身體缺乏某些營養(yǎng)物質,影響健康,甚至引起營養(yǎng)缺乏病。
飲食是否科學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看飲食結構是否合理。雖然飲食結構是相對而言的,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機體狀況而論,但總體而言,首先應避免偏嗜。營養(yǎng)不足固然可導致正氣不足,但營養(yǎng)過剩又會導致代謝產物堆積腐蝕機體。中醫(yī)認為,味太過酸肝氣津液過旺,脾氣就會乏絕;味太過咸,大骨之氣疲勞,肌膚收縮,心氣受到抑制;甘味過重,心氣喘滿,膚色變黑,腎氣損傷失去平衡;苦味過重,脾氣活動障礙,胃氣厚積不化;辛味過重,筋脈活動弛緩,精神就會損害。所以要做到五味調和,才會骨骼端正,經脈柔和,氣血流暢,腠理致密,骨骼得以很好的濡養(yǎng),按照這樣的法則去調養(yǎng),就能享盡天賦的壽命。因此,飲食有道,貴在合理。針對目前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言,引起重視的主要是葷素搭配、酸堿平衡,保證必需的動物蛋白質和控制食鹽攝入量。
◎ 單靠一種食物,不管營養(yǎng)怎樣豐富,也不管吃的數量多大,都不可能維持人體的健康。例如,雞蛋是公認的營養(yǎng)佳品,但其缺少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C,因此不宜長期偏食雞蛋。
3.注意飲食宜忌
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一般而言,在服藥期間,凡生冷、黏膩、腥膻等不宜消化的食物宜避免。陽虛氣血不足者宜溫養(yǎng),忌生冷寒涼食物;陰虛熱盛者宜清養(yǎng)清瀉,忌辛燥動火之品;水腫者宜滲利,忌咸食;消渴(糖尿病)者宜淡滲養(yǎng)陰,忌糖;陽證瘡瘍、風疹、疥癬,宜清透,忌辛辣香燥等;疾病初愈“胃氣未復”,宜粥食調養(yǎng),不宜食油膩厚味食品;妊娠初期,尤其是有妊娠惡阻者,不宜進食油膩、腥臭不易消化的食物;妊娠中期,應避免酒、干姜、桂皮、胡椒、辣椒、狗肉等辛溫燥火之品;妊娠后期,應少食脹氣及收澀之品,如芋、番薯、石榴等;產后及哺乳期,宜進食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食物,慎食辛燥傷陰寒涼酸收的食物。正如《金匱要略》指出: “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以此致?!?,便是此理。
◎ 飲食也有禁忌,俗稱“忌口”。例如,妊娠中期的孕婦應忌食辛溫燥火的辣椒。
4.防止飲食不潔
飲食不潔是指食用不清潔、有毒或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陳腐變質的食物。我國人民歷來有注意飲食衛(wèi)生的習慣,飲食必須按四時變化加以安排,要做到飲食定時、定量、清潔。
◎ 飲食不潔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為了身體健康,食用的食品應保證新鮮,不宜吃生冷食物,食物要燒熟煮透。另外,隔夜飯菜要重新回鍋燒煮,餿敗的食物不能吃。
食品應保證新鮮,不宜吃生冷食物,飯菜要燒熟煮透,隔夜飯菜要重新回鍋燒煮,餿敗的食物不能吃。飲食不潔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出現腹痛、吐瀉、痢疾等;或引起某些傳染病,如黃疸等。若進食腐敗變質或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輕者腹痛吐瀉,重者可出現昏迷甚至死亡。此外,飲食不潔也是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滋生的必要條件。俗話說,“病從口入”,但一些人卻不以為然,認為“不干不凈,吃了沒病”。殊不知,疾病就是在不經意間慢慢侵入,影響健康。有些青少年認為自己的體質好,往往不注意食品衛(wèi)生,結果引起食物中毒或急性腸胃炎等嚴重后果,影響身體健康,得不償失。
5.吃飯要西嚼慢咽
細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因為人的口腔周圍有腮腺、頜下腺及舌下腺,每天約產生1500毫升唾液,其中含有淀粉酶,能將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麥芽糖,以利于胃腸的消化吸收。在咀嚼的同時,唾液就會分泌得多一些,同時因反射作用而引起胃腸中胃液和胰液的分泌,為進一步消化及吸收做好準備。如果吃飯時狼吞虎咽,食物得不到牙齒的細細咀嚼,不能充分地和唾液混合進行初步消化,就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有些人喜歡用開水泡飯,這樣也不能細嚼慢咽,不但影響唾液的分泌,而且會沖淡消化液,這也將引起消化機能的減退和胃腸道疾病。
吃飯過快還容易發(fā)胖,那些進食時總是狼吞虎咽、要到有飽足感才肯??诘哪心信?,變胖的幾率比慢咀細嚼的人們高了兩倍還要多, 《英國醫(yī)學雜志》中文章稱不僅僅是食物類型和進食數量,進食方式也可能是導致肥胖問題的重要因素;日本研究人員稱,進食速度快的人士,超重的幾率會高得多,將近半數超重男女在調查中承認,他們幾乎每餐都是狼吞虎咽、快速進食。長期的快食和狼吞虎咽會導致大腦中樞的飽食中樞和饑餓中樞調節(jié)失衡,在人們進食的過程中,食物進入胃后,腹飽胃脹的信號大約在15分鐘后才能傳遞到大腦,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知道吃飽了沒有,繼續(xù)指揮人們的進食行為。如果進食過快,人們吃的食物盡管已經夠量,可飽腹的信號還沒有傳到大腦,所以在仍有空腹感的情況下,會繼續(xù)攝入食物。長此以往,食物的熱量攝入就會過多,這些過多的熱量在身體內就會轉化為脂肪存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