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清朝 > 正文

傷科匯纂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5/29

凡例

余自先祖世業(yè)傷科,傳至不佞,已三世矣。代以經濟存心,不圖蠅頭微利。余稚幼時,子以《人子須知》一書授余不肖曰∶此書實為六經之羽翼,人倫之大道,欲盡人子之道者,從此始。是故不佞自垂髫以至弱冠,讀書而外,并留心醫(yī)學。詎知不才負罪良深,資稟愚鈍,不克遠紹宗功,顯揚祖德,少壯之年,即召陟屺之悲。嘗聞家藏醫(yī)書,系先君子所錄。手澤猶存。以是不揣鄙陋,節(jié)錄傷科方藥諸論,增附接骨入臼諸法,采珠探玉,集腋成裘,以繼先志,如下凡例云∶一、傷科古無專門,附于瘍醫(yī)也。按周官云∶醫(yī)師職掌四醫(yī)∶疾醫(yī)、瘍醫(yī)、食醫(yī)、獸醫(yī)瘍醫(yī)分掌四癥∶腫瘍、潰瘍、金瘍、折瘍。而金瘍者,即金刃之傷也;折瘍者,即跌撲骨折之傷也。后有專其事者,或稱正骨科,或稱正體科。今即分列科門,總由損傷而成,故名之一、是書目錄,先經義而后敘骨論,次手法而再詳證治,周身骨自頂及踵,次序井列如星布。惟方以類聚,丸散膏丹,名目不能細載,以方名字數(shù)多寡概之,如三字丸、五字散、七字丹之類,挨次載錄,以便翻閱。

一、《靈》、《素》經文,乃醫(yī)家之祖,如讀書家之五經也,其義淵源,故冠于卷首。

朝諸家論注,散見集中者,必詳考姓氏書目,即片言只字,不敢妄襲,必按某書某氏曰。間有自述一、二條,非獨逞臆見,必引古而證今,然后敢暢其說,而竟其論。

一、脈乃四診之一。損傷之癥,雖有外形可觀,然其五內虛實,血氣盛衰,非察候脈息,何由悉其病情。故廣引《脈經》,詳為解注,以便學人參悟也。

一、針灸之文無多,非闕略而仍其舊也。但其文簡而詳,即如論刺、論灸法中,兼及或攻或補之義,簡而且備。學人不可以非專科,少用針灸而忽之。

一、骨之圖,骨之論,悉根據(jù)《部頒經書圖注》論定。間有同骨異名,或異骨同名,或一、三名,或三、四骨合一名,及乎骨之大小長短,并以男女互異不等,詳參細釋,同歸一轍。至骨之致命處,另為標出。

一、論筋,乃接骨上之要事也。經曰∶諸筋皆屬于節(jié)。節(jié)者骨之節(jié)也,專是科者能不講乎。茲按《靈樞》經文,詳為注釋,列于簡次,知有端緒也。

一、治跌閃折骨出臼,先用手法,按摩推拿,端提摸接,然后方可用器具夾縛,至用方又在后也。故其次序,仍遵《金鑒》編例,稍有增補手法,悉注各骨之下。惟有用掮用牮之法,附于注后,以廣其則。

一、傷科證治,悉考薛氏《正體類要》,并《靈》、《素》經旨,以及各家方法,重為。但以出汗附于發(fā)熱之條,嘔血并入作嘔之下。較之《金鑒》,復加外邪、不食、頭痛、筋攣、肝火、濕痰、青腫、爛潰、不斂、傷風、發(fā)痙諸門,雖屬兼癥,而發(fā)明余緒,實可以備參考。至注中議論,不過遍考經史,搜索前人著述,間或事出見聞,心懷臆斷之文,敢以存俟高明,定其可否也。

一、自顛頂骨至足跟骨,詳加論注,并引手法治驗,復增咽喉、肚腹二條,以補身圖之一、凡人跌閃之傷,多在手足四肢。手有肩、肘、腕三出臼之區(qū),又有上下骨折之所;有環(huán)跳、膝灣、踝骨三,大腿、小脛二折,左右共四折骨六出,與兩手同。其接骨入,家傳秘法,無不各按諸骨圖考,采錄精詳,公諸同業(yè),于醫(yī)學稍有裨益。

一、所集丸散膏丹方中,皆詳載炮制分兩,便于根據(jù)方預為修合,以備急用。至湯飲煎藥,偶有不載分兩者,如古方之分兩,難施于今人,因稟質有強弱,病樣非一致;又如時方之無分兩者,可因人變通,增減為用也。更有古方,藥味分兩與今不同者,盡皆詳考群書,別其宜否而載之。

一、拙纂損傷、嚙傷等門,即《金匱要略》云∶金刃蟲獸所傷,非內外因也。然其條下集附單方,不可執(zhí)定此傷而用此藥,總緣病無別致,方可通用也。

一、所附單方,即古之奇方也,本諸百家子書所錄,皆系效驗。竊恐用此者,或見笑于,以致良璧懷疑,明珠見棄。故特為表出,使窮鄉(xiāng)僻壤無醫(yī)之處,按癥選方,甚便甚捷。

一、是書凡屬有關跌閃損傷之論無不搜羅,而片言只字似無遺漏,設或專門口授手法,村嫗野叟單方,若經試驗,盡皆敘入。東坡曰∶若已經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惟法近怪異,藥用胎骨之類,一概屏棄。卷盡十二,科專一門,學人珍之。

正文

耀山曰∶身骨尺寸之圖,其文載于《內經》、《靈樞》之篇,此成法長度也。然而身有不齊,皆取本人中指中節(jié)為一寸之法,是合度耳。更有上身長而下體短,以及首大而足小者,其何以度量哉?惟取上身者,取上之尺寸,取下體者,取下之尺寸,直者取直,橫者取橫,無不合度矣。至于骨之名目,及部位等穴,似有不同之處。今校各書所載,統(tǒng)繪圖中,詳注骨下,以便閱者參考而歸于一也。(骨圖略)耀山曰∶按通木、腰柱、杉籬、竹簾、抱膝各圖,乃接骨之器具,輔助其成功也,非圖不可。至裹簾、披肩、攀索、迭磚等器具,義已詳釋于后,故不復圖。而上之器具,并其用法,皆繪于上手法各圖之內。智者自能融會貫通,不必斤斤冗述耳。

\r通木圖\pa-a1.bmp\r\r通木背面用法圖\pa-a2.bmp\r\r通木正面用法圖\pa-a3.bmp\r\r腰柱圖\pa-a4.bmp\r\r腰柱用法圖\pa-a5.bmp\r\r竹簾圖\pa-a6.bmp\r\r杉籬圖\pa-a8.bmp\r\r竹簾杉籬用法圖\pa-a7.bmp\r\r抱膝圖\pa-a9.bmp\r\r抱膝用法圖\pa-a10.bmp\r耀山曰∶溯醫(yī)道之源,古人針灸藥餌,使內邪不留,外邪不入。若損傷折跌,以法正之接骨之法,既有器具圖論矣。惟上手法,雖專門名家,間有敘論及此,從未見有繪圖以詳其義者。余維古人左圖右史,并行不悖,大抵論物敘事,無以征信,須賴圖以發(fā)明,圖之重也久矣。爰倩名手,繪上手法十四圖,則兼寫其情而摹其神也。學人如留心細玩,自能法外生法矣。

\r治下巴脫落用手托法圖\pa-a11.bmp\r雙落難言語,單錯口不齊,倩人頭扶直,莫教面朝低,先從大指捺,然后往上擠,須分錯與落,托法辨東西。

\r治頸骨縮進用汗巾提法圖\pa-a12.bmp\r頸骨縮入里,左右尚可動,發(fā)辮先解散,布巾下兜籠,兩肩齊踏實,雙手一把總,緩緩提拔出,安舒莫倥傯。

\r整背骨突出用手提法圖\pa-a13.bmp\r背骨突出外,傴僂似蝦躬,骨縫必開錯,脊筋定起隴,從高提兩手,底下腳并空,筋骨按平直,還仗綁縛功。

\r整腰骨陷入用枕法圖\pa-a14.bmp\r腰骨陷入內,皆因筋繃裂,俯伏板凳上,脊背骨凸,器具安妥當,手法并按捏,腰背俱一般,莫逢致命節(jié)。

\r上肩用手兩邊拉法圖\pa-a15.bmp\r肩胛骨脫,有須不能捋,胸中攔抱住,兩邊齊拉拔,入臼骨歸原,手動上下活,不用夾與縛,全憑膏藥抹。

\r上肩用肩頭掮法圖\pa-a16.bmp\r上肩巧捷法,獨自一人掮,手先擒拿住,肩從腋下填,將身徐立起,入已安痊,漫道容易事,秘訣不亂傳。

\r拉肘骨用手翻托法圖\pa-a17.bmp\r肘尖鵝鼻骨,俗名手拄撐,掣肘因是挫,筋縱骨不正,若逢打與跌,筋骨兩倚傾,拉推并翻托,筋舒骨亦平。

\r拉肘骨用腳牮法圖\pa-a18.bmp\r肘彎骨搓出,臥病憂采薪,腳從腋下踏,指向臂上親,手拉同足牮,骨平筋自伸,推摩無痛苦,較比兩肘勻。

\r捏腕骨入手法圖\pa-a19.bmp\r腕骨屈而宛,形如龍虎吞,手心貼于前,仰掌向上掀,指背翻于后,手掌往下捫,均須帶拔勢,妙法出秘門。

\r上大腿用手拽法圖\pa-a20.bmp\r人身之大,惟有環(huán)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似拇節(jié),走馬因墜墮,行路成跛蹩,抱住毋使動,拽入莫再跌。

\r上大腿用繩倒吊法圖\pa-a21.bmp\r大腿骨出,法莫妙于吊,將腳高懸起,用手漫按調,骨響已入,腿平患即消,貼膏與服藥,行動休過。

\r上大腿用腳牮法圖\pa-a22.bmp\r牮法如何牮,兩人抵足眠,足踏臀尻上,手捧脛跗邊,手仗身勢捷,足趁腿力便,靜聽骨內響,其患即安然。

\r推膝蓋骨歸原手法圖\pa-a23.bmp\r膝蓋活動骨,昔者孫臏刖,離窠即為患,出臼便成窟,能左能右偏,或下或上越,推拿歸于原,徐徐莫倉卒。

\r挪腳踝骨入臼手法圖\pa-a24.bmp\r下跗之上,俗稱腳孤踝,內凸向外拗,外出望里把,只要無偏倚,莫使有高下,并用拉拽捏,此法謂之挪。


經義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

《醫(yī)宗金鑒》注云∶人因墮墜,血已留內,若復因大怒傷肝,其氣上而不下,則留內之血,兩相凝滯,積于脅下,而肝傷矣。

《難經》曰∶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

《類纂約》注云∶肝藏血,脅為肝經部分,故血多積于兩脅。

《醫(yī)學入門》云∶凡損傷,專主血論。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于肝,流于脅,郁于腹而作脹痛。實者下之,虛者調之。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擊撲,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醫(yī)宗金鑒》注云∶有所擊撲,乃傷其外體也,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忌避當風,則邪客于肌膚,傷其內體也,是皆傷脾之因矣。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耀山云∶舉重用力,骨有所損。經曰∶腎主骨;又曰∶腎之合骨也,故傷腎。如交接無必損腎元,故傷損之癥,最忌入房。又經曰∶持重遠行,汗出于腎;又《難經》曰∶久坐濕地,強行入水則傷腎。水濕,陰類也,陰傷其陰,腎更憊矣。


脈要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醫(yī)宗金鑒》注云∶肝脈有剛柔而病亦以異也。肝脈搏擊于手,而且堅且長,其色又不當病或墜或搏,因血積于脅下,令人喘逆不止也。正以厥陰之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其支別者,復從肝貫膈,上注肺。今血在脅下,則血之積氣,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又按《經脈別論》曰∶有所墮恐,喘出于肝。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大甚為擊仆。

耀山云∶脾主肌肉,凡打擊跌仆,肌肉先傷,肌肉傷,則氣血凝滯而不通,故脾脈大甚《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出汗者,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耀山云∶按《金鑒》注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蓋二者,皆當脈浮微而澀;今診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無汗出之證,非亡血而何,故知有金瘡,或擊仆而亡血之證也。

崔紫虛《脈訣》曰∶諸病失血,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shù)大可憂。瘀血內蓄,卻宜牢大;沉小澀微,反成其害。

耀山云∶芤,慈蔥也,下指成窟,有邊無中。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脫血之象也。血既衰脫,脈應和緩細小;如遇數(shù)大,身必煩躁,可憂可驚。至于瘀血內積,滯而不通,脈應牢大。牢者堅固也,大者洪大也,脈病相應,法用通瘀導滯,無妨于證;如見沉小數(shù)微,其害立至,沉主里病,有力尚可用攻,微小與病不應,澀主血少,蓄血之證,反現(xiàn)澀脈,必有精傷之故,敗血在內作害也。

《脈經》曰∶從高顛仆,打仆損傷,內有瘀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耀山云∶傷雖重,命脈和緩,可保無虞∶傷雖輕,命脈虛促,是可慮也。如內傷臟腑,并外傷致命之處,脈見虛促,命即危矣。促者,數(shù)而一止也。

《史記》云∶齊中郎破石病,淳于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后十日溲血死,即后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墮馬僵石上。故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shù)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墮馬者,切之番陰脈,番陰脈入虛里乘肺脈,肺脈散者,固色變也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師言曰∶病者安谷則過期,不安谷則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過期。所以溲血者,《診脈法》曰∶病喜養(yǎng)陰處者順死,喜陽養(yǎng)處者逆死,其人喜自靜不躁,又久安坐伏幾而寢,故血下泄。耀山云∶凡顛仆損傷入于肺者,為不治之癥也;又脈不重實者,亦屬不治之候也。此案載于《醫(yī)說》,雖無治法醫(yī)藥,但講論脈理精微,可啟后學之悟也,故附于此。

《脈經》曰∶金瘡出血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shù)實大者死。

耀山云∶出血甚者,最忌洪大,只宜平正安靜耳。

《脈經》曰∶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耀山云∶脈與病相應與不相應,以浮沉定其吉兇,以小大決其生死也。

《脈經》曰∶砍刺出血不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耀山云∶脈可預知,能勿講乎,故撮其要者詳之。

王叔和《脈訣》曰∶金瘡血盛虛細活,急疾大數(shù)必危身。

張世賢注云∶金瘡,刀刃所傷之瘡也。血盛,血出多也。血既出多,脈應虛細;反得急疾數(shù)大,勢必風熱乘之,其身不危者幾希。

針灸

《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此上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醫(yī)宗金鑒》注云∶此言惡血為病,有繆刺之法也。人因墮墜,致惡血留內,腹中滿脹后不通,當先用利藥。如上傷厥陰肝經之脈,下傷少陰腎經之絡,當刺內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脈令出血者,蓋以此屬少陰之別絡,而交通乎厥陰也。兼刺足跗上動脈,即沖陽穴,乃胃經之原也。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見血立已。繆刺,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但足跗動脈,上關沖脈、少陰、陽明三經,只宜淺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靈樞經·寒熱病篇》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醫(yī)宗金鑒》注云∶此言身有所傷,血出多者,及中風寒者,破傷風之屬也;或因墮墜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皆名體惰也。關元,任脈穴名,又足陽明、太陰之脈皆結于此,故為三結交也。

《靈樞經·厥病論》曰∶頭痛不可取于者,有所擊墮,惡血在于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

《醫(yī)宗金鑒》注云∶經言惡血在內,頭痛不可取其者,蓋頭痛取以泄其氣,則頭痛也;若有所擊墮,惡血在內,而取以泄其氣,則是血病而治其氣矣,故勿取其焉。若所擊仆之肉傷痛不已,雖用刺法,亦只于所傷附近之側刺之,以出在內之惡血而已;若仍按經遠取諸以療頭痛,則不可也。

耀山云∶此即推類砭去瘀血之意而詳言之。

《醫(yī)宗金鑒》曰∶肝脈搏堅而色不變,必有墜擊之事,因肉無破,則惡血必留脅下,嘔逆,根據(jù)經針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飲利藥,使惡血開行,當自愈也。若脈浮微而澀,當知亡血過多,根據(jù)經于三結交關元穴灸之;或飲大補氣血之劑而調之,則病已矣。

耀山云∶此針灸服藥之總論,即醫(yī)是癥之提綱也。按《刺灸心法要訣》,肩井穴,主治,肘臂疼痛不舉,針五分,灸五壯,孕婦禁針。環(huán)跳穴,主治閃挫腰痛,不能回顧,針一寸,留十呼,灸三壯。合谷穴,主治破傷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又有隔紙灸法,專治跌打損傷疼痛極效,方附于后,系古之熨法也。

肩井穴,足少陽經穴也,在肩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陷中者是也。

合谷穴,手陽明經第四穴也,在大指次指岐骨陷中,俗名虎口也。

關元穴,任脈奇經穴也,在臍下三寸是也。

環(huán)跳穴,足少陽經穴也,在髀樞之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沖陽穴,足陽明胃經穴也,在足面上動脈處,即足跗也。

然谷穴,足少陽腎經涌泉穴上,內踝前起大骨陷中也。

大敦穴,足厥陰肝經第一穴也,在大趾側,即三毛穴處也。

《針灸大成》云∶閃挫腰脊強,腰脅痛,取人中穴,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又取委中穴,針五分,留七呼,禁灸。如打仆疼痛者,取承山穴,針七分,灸五壯。

人中穴,一名水溝,在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乃督脈手足陽明之會也。

委中穴,一名血,足太陽膀胱經穴也,在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承山穴,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足太陽經也。在腿肚下分肉間,須用兩手高托按壁上,兩足跟離地,用足大趾豎起,上看足銳腸下分肉間而取之。

雷火針法,治閃挫諸骨間痛,及寒濕氣,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姜、穿山甲各三錢,麝少許,蘄艾二兩,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于上,次將藥末摻,卷極緊,收用。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艾藥,名雷火針也。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

閃跌灸藥∶專治跌打損傷,兼醫(yī)瘋痛。硫黃二兩、銀朱、明雄黃、辰砂各三錢、川烏、各一錢五分、生大黃、黃柏各一錢、麝香一分。先將硫黃熔化,入諸藥末攪勻,地上預鋪大紙一張,將藥傾上,再用紙一張蓋上,壓匾成塊,候冷,每紙一寸可裁十塊,每用一塊點著,放粗濃草紙上,不住手以濃紙移熨,藥盡又換藥點熨,至熱氣透入肌骨,則氣血立刻流通,其患如失。


歌訣

病原歌訣

損傷之癥無多般,有所墮墜氣不安,惡血內留兼大怒,積于脅下則傷肝。身經擊仆痛難醉飽行房復犯之,汗出當風漫不避,兩般俱是病傷脾。舉重用力骨多傾,交接無度必耗精,入水遠行并濕地,腎傷精骨共須驚。


脈證歌訣

肝脈堅長色不青,當知血積不流行,令人喘逆無休止,瘀帶熏蒸入肺經,寸口脈浮微而澀,血多亡失難收攝,經言奪血應無汗,必是金瘡刀斧及。


宜忌歌訣

跌仆損傷脈要堅,卻宜洪大數(shù)長弦,沉微澀小皆應忌,虛促逢之命不延。金瘡失血見諸芤,沉細虛微病可瘳,若遇浮洪并數(shù)大,須防七日內中憂。


針灸歌訣

惡血內留胸腹脹,先針然谷與沖陽,病如不已三毛上,左右大敦繆刺良。身有所傷血出四肢不收曰體惰,急于臍下關元穴,艾炷灸之病即瘥。腰痛要尋環(huán)跳中,合谷主治破傷風,臂傷不舉肩井穴,針灸原來各有功。打仆傷損破傷風,先于痛處下針攻,后向承山刺與灸,甄權留下意無窮。強痛脊背瀉人中,挫閃腰酸治亦同,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癥任君攻。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手法總論

《醫(yī)宗金鑒》總論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但傷有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生理殘障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但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蜃еx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于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鬲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但被傷,勢已難支,設法再誤,則萬難挽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于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原標題:傷科匯纂
上一篇:傷科補要下一篇:傷科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