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之所愛。莫有過愛子者也。而受之至。不能無所憂。憂之至。莫有過憂其疾者也。唯其疾是憂。不知所以除之之道而可乎。傳云。有疾不擇醫(yī)。為不慈不孝。夫茍飲免不慈不孝之譏。且莫如擇醫(yī)之良矣。夫醫(yī)之為技。不專其科。則不能得也。志分道岐。盼一生技亦不能精也。如甘繩之射。寧越之學。輪扁之劉輪。佝僂丈人之承蜩。可以觀也已。自非神完守固。外物不膠考。何能有慧解哉。是以醫(yī)之為技。專門之士而往往有良言。平安廣川子。專業(yè)啞科。來游于吾崎。
留二歲。術(shù)日大行。即越人之通咸陽也。予好方脈之書。廣川子清與予交。每或相會。輒及脈家之說。一日攜清人周士稱嬰兒論。告曰。某曩購此書。實為獲異寶。玩而驗之嚴驚疳癖諸癥。率皆無不奇中。周氏之于小方脈。可謂精矣。
予欲附之剞劂。以公于天下。子幸賜弁一言??梢孕羞h也。予受卒業(yè)。乃欲曰。周氏之精啞科。猶業(yè)生鑒病于鏡。臟腑結(jié)。了然可知也。蓋神完守固。外物不膠。而后得者也。廣川子之獲之。亦不異越人之遇長桑君。斯筆之行也。天下之受其子。而憂其疾者。必延熟斯書之醫(yī)。則亦可不謂知所擇哉。支然后庶哉免不慈之饑矣乎。
寬政丁己孟陬望日長崎吉村正隆士興題
辨初生脈證并治第一
兒初生。肌膚至紅。啼聲吃吃。胸腹堅硬者。此為熱毒所致。兒生下。身體石硬。啼聲沉濁者。此為寒毒所致。兒落草。肌肉淡白。啼聲微細者。此為虛質(zhì)。難養(yǎng)也。兒始生。發(fā)黑體實。遍身順和。啼聲高朗者。為無病也。兒口內(nèi)含瘀濁。先急拭去。而宜與甘連湯。以吐若瀉也。初生肌膚淡白。啼聲虛微者。為血氣所虧也。宜五香湯主之。
五香湯方
丁香(三分)藿香(二分)木香(二分)沉香(三分)紅花(三分)甘草(二分)上六味。以沸湯五合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服。兒為純陽。若身紅如然。及胸腹石硬者。宜甘連湯主之。
甘連湯方
甘草(三分)黃連(二分)大黃(三分)上三味。以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用綿纏子釀。以令兒吮之。兒初生無脈。周時微動也。嬰兒脈。大指下六七至。
是為常脈也。兒脈。亂髫一息七八至。為無病也。童草脈。一息五六至。為常脈也。兒初生。二時。則與乳而可。若速與乳。則使毒內(nèi)伏。遂為瘡疹之病也。兒生下。黑盒飯續(xù)出。若稠粘而少者。甘連加大黃湯主之。兒落草。胸腹石硬者。為毒多。宜攻擊方。兒濁便竭者??膳c乳餌。不竭者。未可與乳餌。若誤與者。后必致胎毒之病也。兒初浴后。六日而浴。爾后隔日而浴。三七后減浴。若妄浴者。致風寒之病也。落臍后濕爛者。為惡侯也。桃花箋傳之。兒初生。妄灸者發(fā)驚。無病不可逆灸也。落帶后。欲浴者。宜文蛤油敷之。
文蛤油方
川文蛤(一錢)甘草(一分)上二味研篩。調(diào)清油敷之。
兒初生。臍瘡出血。啼叫不安者。以白石脂研敷之。兒初生。乳汁稀少。飼以它物則致乳癖?;蝮@疳瀉痢之病也。
兒初生。遍身微冷。啼聲不發(fā)者。宜蜜附湯主之。
蜜附湯方
人參(三分)蜜香(三分)附子(二分)干姜(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哺飯者。以周歲為可。法用陳米飯。始哺之。要研爛如泥。與乳每日與一二匙。漸至完飯。兒四五歲者。
不與乳而無妨。二三歲者。未可斷乳。若強斷。則致疳癖之病也。兒顱門跳動者。為筋骨不實。宜五香加僵蠶湯主之。
兒身體羸弱。肌膚干燥者。宜活血湯主之。
活血湯方
當歸(一錢)芍藥(一錢)紅曲(五分)甘草(三分)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顱成八字。名解顱此為缺乳所致也。
兒溏瀉。真陽必陷降。遂致囟陷者。健骨湯主之。
兒語遲屬口軟。行遲屬腳軟。此為體氣虛缺所致。宜健骨湯主之。
健骨湯方
人參(二分)當歸(五分)白僵蠶(五分)連蕊(二分)野蠶(三分)甘草(二分)生姜(二分)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口瘡加雪。為白雪瘡。腹中饑欲乳??跒榉?。用羅纏指頭。釀薄荷湯。以屢拭。宜火濟湯。
火濟湯方
黃連(三分)黃芩(三分)黃柏(二分)梔子(二分炒)茉莉白(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內(nèi)茉莉白。攪調(diào)分溫服。
兒鵝口者。即白雪瘡也。若喉內(nèi)腫者。名乳蛾。有雙單。俱胎毒熱灼所致。宜火炭母湯。
火炭母湯方
火炭母(一錢)大黃芒消(各三分)桔梗(五分)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內(nèi)芒消。攪調(diào)分溫服。乳蛾咽腫熱痛。啼聲不出。乳餌不能者。碧雪主之。
碧雪方
芒消(六兩)寒水石(一兩)青果(十個,去核)甘草(半兩,研)上四味。以水一斗。煮至半斗。內(nèi)藍板。以色碧為度。不住手攪和勻。傾盆內(nèi)經(jīng)宿。凝成雪研末。每含咽三分?;蛞运诲X七。
兒初生。臍瘡。若遺毒。蝕爛者。宜桃花箋貼之。桃花箋方。
鍛石(二兩)上一味。以雪水五升。漬二旬。加辰砂攪調(diào)。色如桃花為度。以釀箋子一旬曬干寸裂。貼患處。兒舌下腫尖。如小舌。名曰重舌。此為熱毒所致。急用鈹針刺之。血出當差。仍灸廉泉。若再發(fā)者。以不灸故也。
兒初生。元陽未實。若乳餌失節(jié)。若努力啼號。必臍尖。名曰臍突。宜消疳湯。臍尖如旋螺。脈數(shù)實者。枳芍加芒消湯主之。
枳芍加芒消湯方
枳實(三分)芍藥(五分炒)芒消(三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眼目不開。脈必數(shù)。若大便難。此為胎熱所致。宜甘連加大黃湯。敷以熊膽汁。
兒初生。皮肉鎖其谷道。此為鎖肛。法急割破。大盒飯通。若不通者難治。兒變蒸。此為胎毒散。宜紅花湯主之。
紅花湯方
紅花(三分)大黃(三分)黃連(三分)芒硝(三分)甘草(二分)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頻頻服。兒交奶為病。必發(fā)熱?;蛴姓呒词且病R讼窍緶?。
犀角消毒湯方
犀角(二分)荊芥(五分)防風(五分)牛房子(五分)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取七合。去滓內(nèi)犀角屑。攪調(diào)分服。
兒初生。身熱不解。大便如膠。名曰胎熱。必發(fā)口瘡。若劇者發(fā)丹毒。宜紅花湯主之。
諸熱溫溫。元真昏晦者。發(fā)驚。若蟲動。若胎毒。亦發(fā)驚。
兒初生。身熱四五日。紅班簇簇者。為丹毒。宜火濟加辰砂湯。
兒初生。身體肥濃。反筋骨乏力。名曰胎肥。宜大麥煎主之。
大麥煎方
茯苓(五分)砂仁(三分)馬舄(三分)麥芽(五分)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麥芽。減二合。內(nèi)諸藥。再煮取六合。去滓分溫服。
兒始生。露骨柴削。晨暮啼躁不安。名曰胎瘦。宜養(yǎng)肝湯。
養(yǎng)肝湯方
縮砂(五分)茯苓(五分)紅曲(三分)白術(shù)(三分)生姜(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如蜂蜜一匙。攪調(diào)分溫服。
兒初生。面體然浮肥。其色鮮明者。為胎肥。
茯苓加桃花飲主之。
兒初生。臍未干。屢治。為濕邪所襲。遂發(fā)熱而驚。名曰臍風。宜還魂加辰砂湯。
兒臍風。必發(fā)驚。短息喘鳴者。麻杏甘石湯主之。
麻杏甘石湯方
麻黃(五分)杏仁(五個)甘草(三分)石膏(一錢)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二三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
兒初生。發(fā)驚脈弦。痰喘張口。胸滿嘔而煩。不能乳者。紫霜丸主之。
紫霜丸方
代赭石(二錢,醋碎)石脂(二錢)巴豆(二錢,去皮,油)杏仁(四錢)上四味。相和。搗糊丸。嬰粟大。每服二三丸。兒生下。頭大頸細。若目多白睛。面白。身體瘦者。多愁少喜也。
兒初生。遍身赤。胸腹硬。啼聲吃吃者。必發(fā)驚。兒初生。身冷膚硬。啼聲嗄。名曰硬件。此為陰毒也。兒生下。
脈微續(xù)者為佳。若妄出者。難養(yǎng)。
兒初生。啼聲綿綿相續(xù)者。為有壽也。兒啼聲絕。復揚急者。為腹痛也。兒啼是歌。蓋胎毒散也。
兒初生。卵縫總黑者為實。浮白若腫大者為虛。兒頸細者。致夭橫。腹硬者。亦致夭橫。
兒初生。體膚如石硬。名曰五硬。胎毒凝結(jié)令然。厥冷而聲不發(fā)者死。
兒始生。身體軟弱而無力。為筋骨不成。名曰五軟。宜健骨湯主之。臘內(nèi)臍風。發(fā)驚而嘔者不可治。百咳喘。亦不可治。嬰孩。腦后發(fā)瘡。如雞子大。紅紫而熱名曰腦瘡死。兒生下。無肛者。為鎖肛。急割之鎖肛者生。鎖肚者死。
辨寒熱脈證并治第二
寒熱之為候有風濕。有瘡疹。有宿食。有驚動。皆能發(fā)寒熱。須要別論。以無令誤也。病患發(fā)熱惡寒。脈緩者。名曰感風。病或已發(fā)熱?;蛭窗l(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兒灑淅惡寒。毛聳身厥者。發(fā)大熱。
脈急弦者發(fā)驚。病患惡寒而振。反發(fā)熱。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栗鼓頷。反發(fā)熱。汗流而解。反復必期時者。
為瘧疾也。發(fā)熱惡寒。身振栗而無汗。面紅尻冷者。為痘疹。脈緊者。必發(fā)驚。兒發(fā)熱嘔乳。面紅神昏。睡則惕跳者為客忤也。兒身熱腹?jié)M。必吐乳。脈滑而實者為食飪所傷。發(fā)驚。兒發(fā)熱啼哭。緩急交作。握拳嚙齒者。為腹痛也。兒發(fā)熱有時。其熱睡則益盛者。以蟲動所致也。兒微熱啼號嘔乳發(fā)作。肌膚漸甲錯者。為缺乳也。病患脈細而數(shù)或渴或溏。
元真昏晦身熱郁郁。睡反益劇者草果飲主之。
草果飲方
草果(三分)檳榔(五分)柴胡(一錢)黃芩(三分)小連翹(五分)生姜(三分)大棗(二枚)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身體微熱。若乳。反氣力如故者。為交奶。必發(fā)疹也。兒熱郁。
必發(fā)口瘡。如疳熱痢熱。發(fā)走馬疳。醫(yī)須要屢視其口內(nèi)也。兒發(fā)熱惡風。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臥不安者。
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
人參(二分)白術(shù)(三分)茯苓(五分)桔梗(五分)天花粉(三分)細辛(二分)薄荷(一分)甘草(三分)上八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病者。乃飲母乳所致。宜逐疳湯。
逐疳湯方
青皮茯苓(各一錢)白術(shù)使君子紅曲(炒,各五分)甘草(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交奶傷。與五香湯。發(fā)者。與犀角消毒飲。惡寒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二分)芍藥(一錢)甘草(三分)生姜(二分)大棗(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適寒溫分服。須臾熱稀粥。以助藥力。溫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五分)麻黃(三分)桂枝(二分)芍藥(五分)甘草(二分)生姜(二分)大棗(二枚)上七味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合。去沫。內(nèi)諸藥。煮取七合。去滓溫服。將息及禁忌。傷寒身熱。
睛不了了。致血。若發(fā)驚。是以陽氣重故也。傷寒脈浮緊。無汗反致者。欲解也。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五分)桂枝(三分)甘草(二分)杏仁(八個)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將息。大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二錢)桂枝(五分)甘草(三分)杏仁(八個)生姜(三分)大棗(三枚)石膏如彈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劑。汗出多者。停后服。傷寒陽且證醫(yī)服陽且湯。尚不汗者以氣運未適故也。須續(xù)服前方。后得氣運適者。肌肉即和諧。
仍汗出也。大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六七日。
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蚩?。或腹中痛?;蛎{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一錢)黃芩(五分)人參(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一錢)生姜(三分)大棗(三枚)上七味。以水二升。煮減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溫服。大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五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枝(三分)白術(shù)(五分)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潮熱郁郁。嘔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湯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脈滑。肌膚大熱。反大便溏。小便白。
此為真熱假寒候。宜白虎湯主之。大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二錢)黃芩(五分)大黃(五分)芍藥(一錢)半夏(五分)生姜(三分)枳實(五分)大棗(二枚)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溫服。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甘草(五分)芒消(五分)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濃樸(四分)枳實(五分)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一錢)濃樸(四錢)枳實(五分)芒硝(三分)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減五合。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病位于開者。桂枝湯所適也。位于闔者。承氣湯所適也。位于樞者。柴胡湯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熱。流汗而解。三日若四日。再三發(fā)作如故。此為溫毒所致。宜達元飲主之。
達元飲方
檳榔(五分)濃樸(五分)知母(三分)芍藥(五分)黃芩(三分)草果(三分)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七葉)石膏(五分)半夏(五分)人參(三分)甘草(二分)粳米(三分)麥門冬(五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病患脈微弱。而氣逆面紅。小便難。時時嘔。不食者。犀角辰砂湯主之。
犀角辰砂湯方
茯苓(一錢)犀角(五分)辰砂(三分)食鹽(二分)生姜(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涼和。反脈弦緊。此為瘧疾也。
大陽病。熱忽退。身涼。頭痛未歇者。為瘧邪也。病患惡寒。脈數(shù)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瘧疾也。柴胡干姜桂枝湯主之。
柴胡干姜桂枝湯方
柴胡(五分)黃苓(三分)半夏(五分)桂枝(三分)干姜(二分)生姜(二分)人參(二分)大棗(二枚)甘草(二分)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瘧病。必振寒。而發(fā)熱。HT作難愈者。食魚為妙。附子摩散主之。
附子摩散方
附子(一塊,去皮)上一味。研如泥。醋調(diào)。發(fā)前一時。敷脊骨自驗。瘧疾。若溫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熱。此為余熱未解。宜竹葉石膏湯主之。瘧病夜發(fā)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當歸湯若欲截邪者。斬鬼丹主之。
斬鬼丹方
黃丹(研)獨頭大蒜(研如泥)上二味。同搗為丸。發(fā)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錢匕。傷寒。若瘟疫。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识粐I。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五分)桂枝(三分)干姜(三分)栝蔞根(三分)黃芩(三分)牡蠣(三分)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溫服。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五分)附子(三分)白術(shù)(五分)桂枝(三分)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三服。風濕在表者。開鬼門。在里者。潔凈腑。宜滲濕湯。
滲濕湯方
仙遺糧(二錢半生半炒)茯苓(一錢)黃柏(黑炒三分)生姜(三分)大棗(二枚)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shù)湯方
麻黃(五分)桂枝(三分)甘草(二分)杏仁(七個)白術(shù)(五分)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皮水為病。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一錢)黃(五分)桂枝(三分)茯苓(一錢)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陽明病。發(fā)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室疂{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湯方
茵陳蒿(二錢)梔子(一枚)大黃(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陳。減五合。內(nèi)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一錢)五苓散(一錢)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黃。發(fā)熱煩喘。胸滿口燥者。生蘿卜取之。諸病黃家。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里。當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湯。欲下之。宜大承氣湯。夏熱所傷。
頭痛身熱。脈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黃連香薷飲主之。
黃連香薷飲方
香薷(三分)濃樸(五分)黃連(三分)白扁豆(五分炒)甘草(二分)生姜(三分)大棗(三枚)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中熱足也。脈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澀者。五苓散加辰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熱煩渴脈微數(shù)。若瀉黃者。大順散主之。
大順散方
桂枝(四錢)杏仁(四錢)干姜(四錢)甘草(二錢)上四味。搗研篩。每服一錢七。以白飲服。兒體羸弱。少氣力。適感觸夏熱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脈微弱者。解暑補真湯主之。
解暑補真湯方
黃(五分,蜜炒)參葉(三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個)麥門冬(五分)黃連(二分)茯苓(五分)白術(shù)(三分)陳皮(五分)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暴卒腹痛。若霍亂吐瀉。四肢厥者。宜藿香飲。
藿香飲方
藿香(三分)木香(三分)益知(三分)白術(shù)(三分)木瓜(三分)食鹽(二分)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身熱焰焰。煩渴舌焦。脈滑而數(shù)。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參葉湯主之。
喝病身熱。煩悶大渴。少氣倦怠?;蚧魜y昏眩。吐瀉冷汗者。濕霍亂也。不吐瀉者。此為干霍亂。難治。紫霜丸服之。
傷寒若中喝。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三分)干姜(三分)甘草(三分)上三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或腹痛?;蚋蓢I?;蜓释??;蚶姑}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五分)附子(五分)干姜(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身體暴厥。以陰陽難順接故也。若脈滑而厥者。
熱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分)人參(五分)生姜(五分)大棗(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病患奄忽而厥者。發(fā)大熱。前熱者后必厥。厥劇者熱亦劇。厥微者熱亦微。
紫霜丸導之。病胸腹硬痛。額汁出。四肢厥寒。此為食厥。宜急吐之。發(fā)汗若下之。陰虛陽暴絕。病仍不解。煩燥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五分)人參(二分)甘草(二分)干姜(五分)附子(五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傷寒脈浮。身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
以復其陽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三分)干姜(三分)上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若四肢攣拘而微厥者。宜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二錢)甘草(五分)附子(五分)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蜜一匙。分溫服?;棕收?。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咨先腚?。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二百個)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仁)桂枝(六兩)人參黃柏(各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拌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病患腹?jié)M身熱。合面倦臥。其脈細數(shù)。雖腹硬不可攻之。宜柴胡平胃湯。
柴胡平胃湯方
柴胡(五分)黃芩(三分)人參(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五分)生姜(二分)蒼術(shù)(三分)陳皮(五分)濃樸(五分)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頻頻服。潮熱反復。腹硬而肉脫。轉(zhuǎn)屬疳病。壞病也。宜消疳湯主之。
虛勞悸衄。身體微熱。四肢酸痛者。當皈建中湯主之。
當歸建中湯方
當歸(五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生姜(二分)甘草(三分)大棗(二枚)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三合。日三服。氣血兩衰。郁火起伏。胸硬腹弱。少氣悸動。兼主眼目不了了者。宜枸杞?jīng)龈螠?/span>
枸杞?jīng)龈螠?/span>
枸杞濃樸香附子(各一錢)茯苓(二錢)黃柏甘草(各五分)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羸瘠之氣。腰腹拘急。四肢沉重。咽干唇燥。面顏少色。二脈不足者。
黃建中湯主之。身熱發(fā)作。氣血消爍。若煩渴。真熱假熱。俱既濟湯主之。
既濟湯方
生地黃(五錢,搗碎)黃連(五分)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若渴劇者。冷服真熱加石膏。假熱加人尿。譫語加辰砂。身體血燥。
暮時潮熱。吸吸咳喘。喉內(nèi)痰響者。鹿角菜湯主之。
鹿角菜湯方
鹿角菜鱉甲牛皮消(各二錢)犀角(五分)竹菇(三分)甘草(三分)上六味。以水一升。煮五味。減三合。去滓內(nèi)犀角。攪調(diào)分溫服。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驀I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五分)芍藥(五分)生姜(三分)白術(shù)(三分)附子(三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五分)半夏(五分)人參(三分)甘草(二分)粳米(五分)大棗(三枚)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溫服。大熱口焦。譫語欲死者。極于陽也。厥冷鄭聲。須悸欲死者。極于陰也。
病屬陰。脾氣衰弱??趦?nèi)干燥。嘔而不食。其舌恰如鳥肉。名曰濡舌。試以芡實湯主之。
芡實湯方
芡實(微炒,五分)參葉(三分)蓮蕊(五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加姜汁服之。傷寒若痢疾。雖客熱稍解。其脾氣遂失營運。食飲不思者。
當含嚼桐斷令以延胃氣也。病發(fā)于陽。引日者。多佳兆也病發(fā)于陰。引日者。多惡候也。病自外動者。候在于鼻也自里動者。候在于口也。病患體羸脾衰。脈微弱。食飲難進者。宜蘿卜粥。
蘿卜粥方
陳米(不拘多少)蘿卜(去皮研作泥等分)上二味。先以水煮陳米。作稀粥。內(nèi)蘿卜。調(diào)和。再上火。四五沸。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劇者撮空循衣。此為氣血兩敗也。養(yǎng)榮湯主之。
養(yǎng)榮湯方
人參(三分)黃(三分)麥門冬(五分)五味子(五分)當歸(五分)地黃(五分)甘草(三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虛逆者。加人尿。厥冷者加附子。病患煩苦。忽斷食者。尚可治。無煩苦漸失食者。雖今少食。不可治。兒腹癖胸滿。小便如米泔。其脈緊弦細數(shù)。或能食。反羸瘠者。不可治。兒骨蒸潮熱。
頸細腹大。眼睛無神。足跗微腫者死?;棕鼠@呼。煩渴而昏沉。試捻之。仍不醒者。為死候也。厥冷煩渴。面赤吐利不休。小便如血者。不可治。病態(tài)隨時變動。假令朝劇暮安。若胸脅攣急。劇則四肢厥冷。此為癇厥也。四逆散主之。
柳肝加膠飴散亦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蚣幽z飴。攪調(diào)服之。病患體瘦。脈微面郁赤。如醉狀。四肢冷。咂口捻衣。此為陽絕也。病患身熱。飲食不能。反欲飲酒者。少少與飲。但勿令意極也。諸病解后。脾氣必衰弱。要慎飲食。
若妄飼者。致食復。夏月腹痛。煩燥。若暴泄。身忽厥。反眼跳動。元陽欲脫者。為直中。灸之。陽復者生。不復者死。
之為恙。多脫癥。須要春夏交。服健脾劑。此謂豫防。何以論之。曰病必發(fā)于吐瀉故也。食厥。腹痛劇者。必反復顛倒。脈結(jié)欲死者。要吐瀉。宜紫霜丸主之。暴泄忽厥。脈微額汗出者。灸天樞涌泉。厥不還。脈不鼓。反微喘者死。
病患煩動。大汗出。脈陰陽俱盛者死。體羸食減。脈陰陽俱虛。身熱不解者死。諸病勞復二三。若自復。若擊天和者。
俱不可治。病患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辨發(fā)驚脈證并治第三
問曰。驚有陽有陰。何以別之。答曰。兒肝氣實盛。適與風氣相搏。竄視反張。脈浮而弦者。名曰陽癇也。兒元真虛弱。肝氣獨亢。睡惕露睛。脈細而弦者。名曰陰癇也。兒風熱傷食。若瘡熱蟲動。是皆發(fā)驚跳。以元真不勝任也。陽癇為病。大熱皆強。上竄撮口。四肢必螈者。還魂湯主之。
還魂湯方
麻黃(五分)杏仁(五核)芍藥(一錢)釣藤(三分)射干(三分)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頻頻服。兒啼聲輕者。氣也弱也。重濁者痛也。高喊者。熱欲狂也。聲急者。神驚也。聲塞者痰也。聲戰(zhàn)者寒也。兒發(fā)熱頰赤。瞌睡跳惕。嚙齒咬乳者。宜釣藤湯主之。兒體熱。面無色。反折而啼號者。欲驚也。陽癇為病。角弓反張。直視而脈促。若劇者。厥寒欲死。須要截風去痰。若熱不減。減不足言。
當急攻之。大承氣湯主之。惡寒發(fā)熱。若呵欠面赤。無汗而脈盛大者。必致驚惕。宜大青龍湯主之。兒發(fā)驚。痰涎壅盛。
短息煩躁。腹硬脈弦者。宜紫霜丸。導以減其盛氣也。馬脾風。即肺脹也。搖肩滾肚。張口喘鳴者。宜鐵漿加姜汁服之。
身熱昏沉。咽內(nèi)如水雞聲。脈促面赤者欲驚。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加射干湯主之。驚之為病。有上竄螈者。發(fā)于陽也。
有下竄微搐者。發(fā)于陰也。兒昏沉五六日。吐乳跳惕。身熱不解。奄忽發(fā)驚者。病反瘥。若不瘥。直視HT作者。難治也。兒驚跳。似寒似熱。似嘔似瀉。名曰陰陽合病。宜與芍藥甘草湯。以將息也。驚病恍惚。手腳偏動。吐若瀉。其脈微澀。此為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攻。宜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兒微熱瞌睡。必露睛。四肢致動惕此為慢驚之兆也。
兒身體微熱。慢跳HT作。溏瀉遺溲。此為純陰也。宜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兒一身微冷。反指頭熱。此為熱厥。必發(fā)大熱。
若驚搐也。病真熱者陽也。假熱者陰也。陽者發(fā)急驚。陰者發(fā)慢驚。急驚者宜寒瀉方。慢驚者宜溫養(yǎng)方。驚病。身熱力猛者。為陽癇。身冷力劣者。為陰癇。若擗地而作聲??诹飨颜?。癲癇也。驚之為病。仰視者為天吊。內(nèi)視者為內(nèi)吊。
角弓反張。脈數(shù)疾者。為痘病也。驚病者。須要扶持而將息。若強擒捉。則邪熱益激。遂迫入骨。假令病瘥。必手腳攣拘也。發(fā)熱竄視。痰涎潮盛??卩潴ⅰ4藶闃s衛(wèi)凝結(jié)。百脈不通。故暴烈也。驚有陽有陰。天釣者。為熱陽也。內(nèi)釣者。似癇陰也。兒發(fā)驚。脈浮數(shù)洪緊弦。為急驚也。脈沉遲散緩微。為慢驚也。急驚緩治之。宜寒冷方。慢驚急治之。
宜溫熱方。兒初生。乳惕而不安。此為胎驚。宜朱蜜。
朱蜜方
朱砂(豆大)蜂蜜(雞子大)上二味。研調(diào)。每日含之。日二三次。臘內(nèi)直視。齒手腳拘急。脈促弦者。為胎驚。宜紫雪主之。
紫雪方
黃金(十兩)寒水石(四兩八錢)石膏(四兩八錢)玄參(一兩)犀角(一兩)羚羊角(一兩)甘草(八錢)升麻(六錢)沉香(五錢)木香(五錢)丁香(五錢)上十一味。以水五斗。先煮黃金及二石。至三斗。入諸藥。再煎至一斗。去滓入芒硝三兩二錢。慢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侯欲凝。入瓷盆中。更下朱砂麝香。各三錢。急攪自然凝。成紫雪為度。臘內(nèi)發(fā)驚。假者可治。真者不可治。
何以論之。曰假者為風外也。真者為癇里也??外枵摺?蜌忖璺钙渲鳉庵^也。發(fā)熱乳睡必微跳。宜惺惺散主之。客忤發(fā)熱微搐。若劇則如狂癇。反視撮口。惕而不安。宜紅雪服之。兒人語物響。易動跳者。此為元真虛拙。必發(fā)驚癇也。
宜竹溫膽湯主之。
竹溫膽湯方
茯苓(一錢)陳皮(五分)半夏(七分)黃連(三分)枳實(五分)竹(三分)甘草(二分)生姜(三分)大棗(五枚)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加辰砂三分為佳。兒善怒啼哭。腳腹攣拘。脈必沉弦。劇則嚙齒咬乳。此為蟲驚。宜芍藥甘草湯。蟲驚如癇恕號而顏紅胸脅必攣拘脈乍動。乍靜者是也。宜柳肝加膠飴湯。
柳肝加膠飴湯方
柴胡(五分)川芎(三分)當歸(五分)白術(shù)(三分)茯苓(五分)釣藤(五分)甘草(三分)膠飴(雞子大)上八味。以水二升。煮七味取一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日三服。身溫睡多。胸腹?jié)M而微惕或食臭。
或嘔逆者。宜濃樸三物湯。兒體壯熱面赤尻冷。寒栗而振。奄忽發(fā)驚。此為痘疹兆也。宜續(xù)命湯主之。
續(xù)命湯方
葛根(五分)麻黃(三分)桂枝(二分)芍藥(五分)釣藤(三分)黃連(二分)石膏(五分)甘草(三分)生姜(二分)大棗(三枚)上十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五合。去沫內(nèi)諸藥。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膚有瘡。發(fā)熱而驚者。名曰破傷風。即病也。宜續(xù)命湯。若身厥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病者身熱。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卩洳坏谜Z。
欲作剛。葛根湯主之。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太陽病。發(fā)汗大多。若亡血虛家。俱致病宜黃建中湯主之。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可與大承氣湯主之。大陽中熱者。喝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劇者竄視反張。宜白虎加人參湯。喝病發(fā)熱面赤而哽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咽燥口干。
若發(fā)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宜生脈散主之。
生脈散方
人參(三分)麥門冬(五分)五味子(三分炒)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加姜汁。若竹瀝。攪調(diào)頻頻服。病煩渴而顏赤脈促者欲驚。宜黃連白虎湯。
暴卒中直視失KT。四肢厥寒者。附子理中湯主之。
附子理中湯方
人參(三分)白術(shù)(五分)附子(五分)干姜(五分)甘草(三分)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諸暴病。反眼螈。若痰喘短息。不論陰陽。先與人參黃連湯。
人參熊膽湯亦主之。痰喘甚者。加姜汁主之。驚病致上竄者。為陽實也。致下竄者。為陰虛也。實者攻之。虛者溫之。
兒元真不實。動受物驚觸。即客忤之謂也。中惡者惡邪觸害之謂也。即客忤之重也。白虎者即輕也。兒驚熱不可灸。令努氣益盛。須用善推法。劇者刺之。宜鎮(zhèn)肝湯主之。
鎮(zhèn)肝湯方
牲實(五分)麻黃(三分)寒水石(五分)枳實(三分)芍藥(五分)甘草(三分)生姜(三分)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六味。取七合。去滓內(nèi)牲實。碾調(diào)。分溫服。發(fā)熱驚跳。短氣燥煩。神魂亂。若口渴。若嘔吐者。宜金雪。
金雪方
金膏石膏芒硝(各一錢)龍腦(二分)麝香(一分)上四味。碾調(diào)。每服一字。驚癇。眼神翻騰者。為天釣。諸治驚法。須要寬氣托毒也。宜釣藤湯主之。
釣藤湯方
釣藤(五分)野蠶(一個)芍藥(五分)辰砂(三分)犀角(三分)甘草(二分)生姜(三分)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陽癇日二三發(fā)。引日不解。遂轉(zhuǎn)屬陰癇。此為壞病也。陰癇不得有汗。
若有汗者??滞鲫栆?。宜四逆湯。驚病。昏沉氣鹿喉。內(nèi)如挽鋸者。宜麥門加竹瀝湯。驚病。衄血者可治。嘔血者不可治。何以謂也。曰衄血者邪熱散也。嘔血者榮血敗也。陰癇即慢驚也。若乳而大便溏者。名曰慢睥風難治。天釣者。
神昏惡HT。若嚙奶熱也。內(nèi)釣者。多啼瞌睡。必動惕寒也。兒臍風。若胎驚。胸腹石硬。反視而不能者。宜紫霜丸。
服丸須臾。大便通者生。不通者死。驚熱。夜不可停燈。若停燈者。陽炎卻熱氣。益驚跳而藥力必不可鎮(zhèn)也。驚病眼睛如魚。喘鳴氣急。額頭有汗。爪之吃吃者死。暴卒發(fā)熱。痰喘肩息。啼聲吃吃。乳餌不通者名曰纏喉風。不可治。陽癇。
口鼻氣冷。露睛而微惕。有汗者亡陽也。宜桂枝附子加黃湯。驚病必有痰。痰者動于熱。熱靜則伏于脾。若熱盛。痰動者。發(fā)驚癇。驚癇四證八侯。盡備者。不可治。身體厥冷。反煩渴。動躁而神魂亂。小便如血者。屬牝臟洞竭也?;杷恍?。四肢舒撒。二便不禁者死。二便不通者亦死。諸熱發(fā)驚。反復二三。亂髫尚可治。嬰孩心不可治。發(fā)熱發(fā)驚。
短息痰鳴。反復而不解。女者可治男者難治。身冷面熱。倦睡呻吟。若尸臭者。孤陽飛越也。嬰孩為物。有熱必虞驚。
亂髫則少減虞。至童則更減之。然熱盛。則不能全無虞也。問曰。癲癇何狀也。答曰。暴驚有聲而倒??谙驯亓鳌m汈н€蘇。名癲癇也。癲癇暴倒。狀如死。須臾自惺。后必苦頭痛。若郁勃如癡者是也。宜斷癇丸主之。
斷癇丸方
黃(五分)蛇蛻(五寸)靈砂(三錢)細辛(五分)甘草(二分)蟬蛻(四枚)牲實(三錢)上七味為末。棗肉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以人參湯服。病患肥白多濕。黑瘦多癇。屬濕者。宜滲濕方。屬癇者。寧肝湯主之。
寧肝湯方
沉香(五分)縮砂(三分)香附(五分)吳茱萸(三分)黃連(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病患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如婦女。月信適動。病益劇。獨言妄語者。
宜了了丸。
了了丸方
黑鉛(一兩半)水銀(二兩)朱砂(一兩)乳香(一兩)牲實(七錢)上五味。先以黑鉛。入銚溶化。次下水銀。候結(jié)成砂子。再下二味。乘熱用柳木。捶研勻。內(nèi)牲實糊丸。如芡實大。
每服二丸。以井水送下。病患若睡。勿驚動自覺即安。再服二丸。癇病沉痼。必變癡。名曰癡癇。若口吶而不能語者。
名曰癇啞。廢人也。
辨瘡疹脈癥并治第四
瘡疹為病熱毒所致。惡寒發(fā)熱。食飲反如故。此為瘡疹之漸也。寒熱發(fā)作??诳拭}滑。身體有熱處者發(fā)瘡瘍也。惡寒發(fā)熱。脈滑而肌膚發(fā)紅班者。名曰丹毒也。灑淅惡寒。肌肉發(fā)紅脈者。名曰紅絲疔也。紅絲疔者。為浸蔓。法急砭。
以取毒血也。野狼牙湯主之。兒丹毒。為云片。若癬疥。若毒熱喉腫。兼殺腹內(nèi)一切蟲。宜野狼芽湯主之。
野狼牙湯方
野狼牙草(五分)防風(五分)惡實(一錢)甘草(三分)生姜(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內(nèi)茉莉白三分。調(diào)均。分溫服。兒身體血燥。白作痂者。名曰白游風。宜托里湯。
托里湯方
當歸(五分)黃(三分)紅花(三分)野蠶(一個)惡實(五分)甘草(三分)大棗(二枚)上七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始生。鼻口。若谷道。蝕爛。此為遺毒發(fā)動也。托毒湯主之。
托毒湯方
小連翹(一錢)龜板(浸醋灸碎,一錢)紅曲(炒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若蝕爛劇者。加人中白三分。攪調(diào)分溫服。兒遺毒發(fā)動。蝕爛惡臭。
諸方無效者。宜一字灰主之。
一字灰方
蝦?。乙诲X)礬石(燒二分)鍛石(水飛二分)龍腦(二分)麝香(一分)上五味。研調(diào)。摻瘡上。日二三次。或以雞子清。調(diào)和敷之。兒胎毒若遺毒。蝕潰浸淫者。宜奇良膏主之。
奇良膏方
奇良(一兩八錢)龜板(一兩)雞子殼(五錢)上三味。研羅。以膠飴。調(diào)均。每服彈丸大。兒惡瘡痛癢。若膿滴瀝不竭。若大人微毒骨痛。遠年近日。腐爛臭敗。或咽喉唇鼻破壞。諸藥無驗者。紫寶丹主之。
紫寶丹方
龜板(醋二兩)石決明(紅浸童尿)天靈(黑炒)銀爐粕(各六錢)上四味。搗篩。醋糊丸。每服小兒五分。大人一錢。骨節(jié)疼痛者。溫酒服。腐爛惡臭者。奇良湯服。傷寒陽毒。紅潤稀疏者。五六日自瘥。若紫黑稠蜜。致大熱者。不可治。陽毒身冷。反大渴者難治。身熱煩渴者。宜化加犀角湯主之。陽毒如錦文狀。此為熱極令然也。宜火濟湯主之。陰毒發(fā)胸背。若四肢。如蚊咬狀者。宜大建中湯。黃建中湯亦主之。兒四肢若背腹。疹出沒者。名曰風疹。宜圭麻各半加荊芥防風湯主之。風疹者實時毒也。癢劇抓則發(fā)疹。為泄風。
宜敷姜汁而解也。風疹煩癢。抓益劇。
兼主陰毒諸疹熨方
白礬(四錢)食鹽(二兩)樟腦(三錢)上三味。以水五升。煮減二合。以屢熨也。兒惡寒發(fā)熱。熱解反發(fā)疹。如痘泡。名曰天泡疹。宜消毒飲主之。兒天行。熱簇簇。口燥而渴。脈數(shù)鼾睡者?;鄿髦?。兒夏月疹如粟狀者名曰瘡。宜苦參湯浴之。
苦參湯方
苦參(一斤)韶腦(二兩)上咀。以水一斛。煮熟浴之。日二三次。兒身體濕爛。浸淫痛癢者。名曰浸淫瘡。宜防風排毒飲。
防風排毒飲方
防風(一錢)野蠶(一個)蝮蛇(炒研三分)生姜(三分)大棗(三枚)甘草(三分)上六味。以水二升。煮五味。取一升。去滓。內(nèi)蝮蛇。攪調(diào)。分溫服。病患本有瘡。卒瘥者。為惡候。若本無瘡。
反發(fā)者。為佳兆也。疹發(fā)指岐。煩癢漸延遍身。名曰癬疥。宜防風解毒湯。
防風解毒湯方
防風(五分)荊芥(三分)惡實(五分)小連翹(五分)大黃(三分)火炭母(五分)甘草(三分)上八味。以水二鐘。煮取一鐘。去滓。分溫服。疥疹必痛癢。若膿瀝。觸則傳染者是也。烏頭煎洗之。
烏頭煎方
川烏頭(四錢)上一味。以水三升。煎取二升。以洗。日二三次。瘡疹忽燥。腹脹息迫。煩而不安。是以毒內(nèi)伏故也。麻黃野蠶湯主之。
麻黃野蠶湯方
麻黃(三分)野蠶(一個)杏仁(七枚)桑白皮(二分)沉香(二分)丁香(二分)紅豆(黑炒一錢)木香(二分)乳香(二分)生姜(二分)甘草(二分)大棗(三枚)上十二味。以潦水二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分溫三服。疥疹感觸。煩癢爬反痛。唯癢者。
宜莽草湯洗之。
莽草湯方
莽草(一斤)韶腦(一兩)食鹽(半斤)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溫洗。日二三次。以瘡瘥為度。兒夏月。面腫微熱。瘡如砂。此為漆氣感觸也。漆瘡。熱痛煩癢者。宜無患子皮煎。
無患子皮煎方
無患子(十個去實)上一味。以水二升。煎減半升。去滓用管吹之。當泡起。仍追取。敷患處。漆瘡煩癢難瘥者。宜鐵漿灌之。礬石湯亦主之。
礬石湯方
礬石(一斤)上一味。以醋一斛。水二斛。煮熟浴之。瘡毒骨痛。若香港腳沖心。俱浴之。兒疹起伏。若微熱。若吐乳。此為交奶所致也。頭瘡醫(yī)欲急攻之。是誤也。若被攻者。其瘡忽燥。痰鳴息商。必腹?jié)M。四肢厥。宜麻黃野蠶湯主之。更將HT片。浸溫酒。以熨頭上。瘡潤者生。否者死。頭瘡。白班痂。若癢。若不癢。名曰白禿瘡。野狼牙湯主之。兒白禿瘡。
難瘥者。宜松子灰散。
松子灰散方
松子灰(四錢)韶腦(四錢)上二味。研篩。以雞子白。敷患處。頭發(fā)臭癢劇。爬則作片而落。名曰白屑風。宜白屑散主之。
白屑散方
白附子(三兩)土硫黃(二兩)礬石(二兩)側(cè)柏葉(一兩五錢)百藥煎(八兩)甘松香(四錢)三奈(三兩)龍腦(一錢)上八味。研篩。分發(fā)擦之。以瘥為度。鼻發(fā)紅班。若痛癢者。名曰肺風。薄荷煎主之。
薄荷煎方
薄荷(一兩)防風(一兩)石膏(一兩研)枳子(一兩搗如泥)白糖(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煎薄荷防風。減四升。去滓內(nèi)三味。再煎如膏。每服彈丸大。兒胎感酒毒。鼻紅。若紫而瘡。
名鼻。宜枳子膏主之。
枳子膏方
枳子(二兩去核)石膏(一兩燒)蜂蜜(八錢)上三味。內(nèi)臼中。搗為膏。每服彈丸大。以白湯服之。鼻內(nèi)肉。此為鼻痔。宜砭惡血去其重勢也。九竅蝕瘡。隨月盈虛起伏者。名曰月蝕瘡。宜五香連翹湯主之。
五香連翹湯方
麻黃(三分)射干(三分)枳實(五分)大黃(三分)連翹(三分)雞舌香(二分)沉香(三分)木香(二分)薰陸香(二分)麝香(一分)上十味。以水二升。煮九味。取一升。去滓內(nèi)麝香。攪調(diào)。分溫服。鼻蝕瘡熱燥。意欲濕者。名曰鼻。即鼻疳也。
熊膽膏敷之。
熊膽膏方
熊膽(一錢)燕脂(二分)蜂蜜(五分)上三味調(diào)和。以重湯。微溫敷。日五六次。病患結(jié)核。如梅實狀。名曰瘰。如馬刀蛤。名曰馬刀瘡。發(fā)頸若胸脅。
即氣腫也。夏枯草膏主之。
夏枯草膏方
夏枯草(一斤)上一味。以酒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內(nèi)膠飴八兩。以文火。再煮攪調(diào)。每服彈丸大。瘰馬刀。無膿者是也。灸瘡頭。若肩肘俱主之。瘡頭隔蒜而灸之也。兒體腫結(jié)。有膿者為胎毒。無膿者痰核也。結(jié)核家。須食海菜。常食則經(jīng)久。當自愈也。發(fā)熱惡寒。頭面暴腫。其脈緊數(shù)者。宜葛根加荊防湯。
葛根加荊防湯方
葛根(五分)芍藥(五分)甘草(二分)桂枝(二分)荊芥(三分)防風(三分)生姜(二分)大棗(二枚)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頸項強痛。難顧HT者。法以纊。濃纏其頸。服葛根湯。以酣睡。
汗出而瘥。頭面腫起。熱煩痛。脈洪數(shù)。此為風毒所致。名曰頭瘟。宜消毒飲主之。面傍。腫熱痛者。為蝦蟆瘟也。
頭瘟耳鳴如海響。名曰雷頭風。若從頤頷硬腫。食飲難通者。名曰鸕瘟。難治也。問曰。有喉痹。有乳蛾。有纏喉。
有走馬喉。其狀如何。答曰。乳蛾者。以形之謂也。纏喉者。以病劇之名也。走馬者。以病急之謂也。喉痹者。為總名。
此皆為陰陽郁塞所致。宜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桔梗(一錢)甘草(三分)上二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喉腫。若帝鐘風。宜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一錢)麻黃(五分)野狼牙(五分)牛房子(五分)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喉嚨即懸癰也。腫者帝鐘風也。喉風者刺而愈。帝鐘風不可刺也。兒喉塞發(fā)熱。肩息痰響。啼聲吃吃者。名曰纏喉風。兒暴卒喉腫。發(fā)熱反張欲死者。名曰走馬喉也。諸喉風腫痛。食飲不能者。宜急刺取血也。風毒嗌窒。若胃熱熏灼。上焦怫郁。口爛食斷也。春霞丹主之。
春霞丹方
寒水石(五錢)蓬砂(一錢)辰砂(一錢)馬牙硝(一錢)龍腦(五分)冰糖(七錢)上六味。碾調(diào)含服。喉風者多痰。發(fā)熱脈數(shù)。食飲不能者。含蓄膏主之。
含蓄膏方
雀屎(二十個)梅肉(一個)白糖(一匙)上三味。以姜汁碾調(diào)。入HT袋含服。舌瘡若喉腫。咽嗌不利者。宜火濟加薄荷湯主之。乳蛾喉腫者。烏頭一塊研如泥。醋面調(diào)。以貼足心。再三換之。舌腫喉瘡。柑檻膏主之。
柑檻膏方
柑檻肉(三個)白糖(四錢)上二味。研調(diào)含服。疳熱脈微。血燥咽蝕者。宜翹花煎。病患體羸血涸。假火漸熏灼。遂為喉癬。食飲廢絕者死。
纏喉若走馬喉。大熱脈急。反眼肩息者死。無熱大便瀉者亦死。問曰。指瘡。有代指。有甲疽。有瘭疽。其狀如何。答曰指頭熱腫痛。爪甲脫落者。名曰代指瘡。爪甲發(fā)瘡。煩痛若有熱。若無熱。名曰甲疽。瘡色紫黑而蝕脫者。即瘭疽也。宜雞子清浸之。雞子殼。鑿作口。以浸指。須臾當痛定也。指瘡熱煩痛者。宜蚯蚓油敷之。
蚯蚓油方
蚯蚓(三條去泥)上一味。研為泥。以蓖麻油漬之。指頭發(fā)瘡。黑硬者瘭祖也。宜附子膏主之。
附子膏方
附子(一錢)韶腦(五分)飴糖(一錢)上三味。研調(diào)。以敷。當引出毒瓦斯也。掌內(nèi)濕癬。HT作不解者。名曰鵝掌瘡。宜熏之。
熏方
鼠屎(二錢)川芎(四錢)大黃(四錢)上三味。燒煙以熏之。日二三次。禁煙撲鼻也。指頭觸寒毒。血頑凝。不知痛癢者。名曰凍瘡。宜附子煎洗之。
附子煎方
附子(一塊)韶腦(五分)上二味。以酒二升。煎取一升。溫洗。日二三次。以瘡愈為度。胎癬毒腫。若癰瘡。俱宜清冷膏解之。
清冷膏方
木芙蓉(花葉同一兩不拘生干)紅豆(半兩)上二味。以蜂蜜。研調(diào)。以敷。且干且敷。始發(fā)者。熱散痛歇。膿成者。膿當自出也。身體發(fā)瘡。若大若小。若多若少。無定者。此為血花。名曰血風瘡。宜防風敗毒湯服之。體膚班瘡。若圓。若斜。爬必有白屑。名曰白癬也。白癬若紫癬。漸長煩癢者。磨好墨敷之。夏月蒸熱。汗氣凝結(jié)。發(fā)班如錢狀。名瘍。即汗班也。得秋涼而解。若不解者。米秕燒取油敷之。問曰。癜風如何。答曰。無瘡而有色者。癜風也。癜風。有白有黑。黑者易治。白者難治。宜蜜陀膏敷之。
蜜陀膏方
金蜜陀(四錢)天南星(四錢)附子(四錢)上三味。碾篩。用茄蒂醋釀。點藥末。以磨患處。二三次有驗。面顏發(fā)黑點。此為瘀濁所致。名曰黑痣。
療黑痣方
糯米(百粒)鍛石(拇指大)巴豆(三個)上三味。碾調(diào)。納瓷瓶。窨三日。先以針撥靨子。仍點膏。當蝕落也。身體發(fā)瘡。狀如椒子。名曰HT瘡。宜灸瘡頭。
自然脫落。面顏有滓者。此為嗣面。婦人則粉氣所致也。問曰。有贅有癭其狀如何答曰癭者如櫻桃是也。瘤者留結(jié)之謂也。贅者贅出者是也。贅瘡宜以蜘絲。纏其腳。經(jīng)久而當落也。贅瘡若肉。宜白梅肉敷之。
白梅肉(去核不拘多少)上一味。研如泥。以敷。自然消盡也。癭瘤。若大若少。無痛癢者是也。問曰。五癭六瘤如何也。答曰。石肉筋血氣。此為五癭也。骨肉膿血石脂。此為六瘤也。俱不可剪割。唯脂瘤。當割破。而去脂也。五般癭瘤。俱蠟礬丸主之。
蠟礬丸方
黃蠟(二兩)白礬(四兩)上二味。搗調(diào)。丸桐子大。每以溫酒。服三十丸日三次。內(nèi)疽腸癰俱治之。瘡。余瀝不斷。煩癢者。宜洗之。熏之。海桐皮。石榴皮。各等分。以水煎去滓。灌洗。更燒房子熏之。黑癬癮疹。若瘡。膿瀝不竭者。七寶丹主之。
七寶丹方
福良(八錢漬醋數(shù)次)九孔螺(七錢,以面裹煨,去粗皮)銀丹(一錢,研末)鉛丹(五錢五分)大黃(七錢五分)甘草(三分五厘)白糖(四錢)上七味。研篩。以蜂蜜。若砂糖湯服。日二三次。遺毒。若霉瘡。膚肉欲蝕盡。宜麝香油敷之。
麝香油方
麝香(一分)蟾蜍(一分)人油(一蜆殼)上三味。碾調(diào)敷之。日二三次。問曰。五痔何也。答曰。牝痔。牡痔。腸痔。血痔。脈痔是也。腸風臟毒者。大便血。即瘀濁腸也。若毒凝塞者。名曰痔瘡也。痔血鮮紅者。為腸風。濁瘀者。為臟毒。宜紅藍酒。去瘀血。生新血。
紅藍酒方
藍花(一兩五錢)胡椒(四錢)白糖(一斤)上三味。以燒酒一斤。釀一七日。絞去滓分溫服。臟熱凝結(jié)。腸頭作塊。名曰痔。宜逐毒飲。
逐毒飲方
小連翹(一錢)惡實(一錢)雞子殼(炙碎五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九竅腫突者。俱為痔也。宜刺取血。若作口而膿瀝。名曰瘡。宜七寶丹主之。痔為毒。腸是也。劇者大便血。即腸風臟毒也。風毒??陀谀c間者。為腸風也。熱毒。客于臟內(nèi)者。為臟毒也。腸風者。宜驅(qū)風熱也。臟毒者。宜逐瘀血也。問曰。血有遠近者何也。答曰。鮮明者。必近血也。濁瘀者。必遠血也。近血者易治。遠血者難治。痔沉痼者漏也。用熏方。
熏方
五倍子(四錢)韶腦(四錢)艾葉(一兩八錢)上三味。為粗漠。充內(nèi)。點火跨坐。以煙盡為度。痔漏。蝕爛煩痛者。宜木鱉湯主之。
木鱉湯方
木鱉仁(五個)上一味。搗如泥。內(nèi)熱湯。熏且洗。更木鱉粉。調(diào)雞子清。以敷。其痛當自解也。痔瘡遣毒。諸漏瘡。萬方無驗者。
宜七寶丹。兼食龜卵。其應如浮鼓也。兒兩腸衰弱。魄門翻脫者。名曰腸痔也。良姜飲主之。
良姜飲方
良姜(三分)蓮蕊(三分)龍骨(三分)粳米(一錢)甘草(三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內(nèi)龍骨。攪調(diào)。分溫服。兒泄痢。廣腸脫出者。宜猿膽敷之。
猿膽(一錢)韶腦(三分)上二味。以雞子清。碾調(diào)。敷痛處。病患腸氣虛極。廣腸翻脫者。宜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不拘多少黑炒)上一味。以蜂蜜。研調(diào)敷之。問曰。傷損如何。答曰。大便必難。劇者瘀血沖胸。若妄語。此為驚氣入心。宜桃核承氣湯主之。傷損家。小便必如血。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打撲血出者。為血散。若血不出者。此為伏血。宜蘿卜汁敷之。蘿卜(生一個)上以醋研調(diào)涂痛處。日四五次。傷損。血出過多。目眩悸動者。此為氣血虛耗所致。宜涼肝湯主之。諸瘀血沖心。
煩躁欲死者。還元湯主之。
還元湯方
金水(五合)苦酒(二合)上二味調(diào)和。煮三兩沸。加姜汁。攪調(diào)。頻服。諸瘀血家。宜膠飴酒主之。
膠飴酒方
膠飴(半斤)梅肉(二兩研)清酒(一升)上三味。煮調(diào)。分溫服。傷損熱煩痛。若瘡疹熱腫者。桐葉醋敷之。
桐葉醋方
桐葉(一兩)苦酒(三合)上二味。研調(diào)。敷患處。日數(shù)次。瘀血凝結(jié)。作魂而痛者。芥子醋敷之。
芥子醋方
白芥子(三兩)生姜(一兩)上二味。以醋研調(diào)。敷患處。閃肭失足。瘀血凝結(jié)。而煩痛者。宜橘核散主之。
橘核散方
橘核(炒,三兩)延胡索(一兩)桃仁(炒一兩)上三味。研篩。每二錢。以溫酒服之。瘀血沖心。驚悸煩躁。欲死者。宜鐵漿主之。
鐵漿方
鐵砂(三兩)上一味。以童尿一斗。攪調(diào)。入罐內(nèi)密蓋。冬月埋地三尺。至春出之。分溫。加苦酒姜汁。服之。問曰。湯火傷瘡如何。答曰?;饌掏?。反灸則痛自解。若灌水者。痛不可解也。湯火瘡。煩痛者。雞子油主之。
雞子油方
雞子黃(七個熬取油)云母(一錢)上二味。研調(diào)。敷痛處。湯火傷瘡。熱腫煩痛者。宜蘿卜汁。若痛不解者。生梨汁亦敷之。湯火傷。皮脫肉蝕者。
宜黃明膠膏主之。
黃明膠膏方
黃明膠(二兩)清酒(五合)上二味。以文武火。煮為膏。敷患處。問曰。風犬傷如何。答曰。春夏之交犬。多發(fā)狂。被咬傷者。熱腫疼痛。劇者。作言妄語。此為毒入心所致也。犬狗傷者。急砭去血。仍灌入溺。再涂人屎。更掩以紙。灸之百壯。紙焦屎燥。
則再三易之。連日如斯。灸至四五百壯。為度。犬咬瘡。用杏仁粥。禁酒。若服酒者。毒入心。驚躁不可治。
杏仁粥方
杏仁(一合)陳米(一合)上二味。調(diào)和。煮熟食之。問曰。蛇咬傷如何。答曰誤被咬傷者。急灌自已熱溺。仍敷以馬錢散。
馬錢散方
馬錢(一錢)上一味。研篩。調(diào)唾以敷。更服醋二合。令毒無妄走也。問曰。鼠咬瘡如何。答曰。毒鼠咬人。熱腫疼痛。若劇者。
致鼠鳴。宜貓毛灰敷之。
貓毛灰方
貓毛(燒灰三錢)麝香(一分)上二味。研調(diào)。以唾敷之。鼠傷瘡者。宜綿實熏主之。
綿實熏方
綿實(一斤)上一味。燒煙。以熏瘡。將息二三次。鼠傷。若犬毒。沖心而煩躁者。宜漿。兼防風解毒湯服之。諸蟲傷。煩癢者。宜胡椒粉敷之。
胡椒(研篩一分)上一味。以唾沫調(diào)和。敷痛處。河豚為毒。膚肉潤動者。毒在腑也。胸腹痛者。毒在臟也。毒在腑者。宜韶腦酒。
毒在臟者。宜承氣湯。
韶腦酒方
韶腦(五分)上一味。以酒二升。煮減二三合。分溫頻頻服。魚毒食傷。胸腹絞痛。二脈沉弦者。宜縮砂飲主之。
縮砂飲方
縮砂(一錢)山楂子(一錢)濃樸(五分)枳實(三分)青皮(三分)白術(shù)(三分)生姜(三分)甘草(二分)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病患。誤服熱方。煩熱動躁者。此為藥煩也。宜黑豆湯。
黑豆湯方
黑豆(一錢)茉莉白(三分)大黃(二分)生姜(二分)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病患。誤服烏附。目眩欲死者。宜地漿主之。
地漿方
黃土(二錢)上一味。以水二升。攪調(diào)。令清澄。碩取冷服。多食膠飴亦佳。人誤服輕粉??陬伷АJ帜_拳攣。不能伸舒。此為毒入骨髓也。石榴皮湯主之。
石榴皮湯方
石榴皮(二錢)甘草(五分)石決明(醋去鹿皮研篩一錢)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內(nèi)石決明。攪調(diào)。分溫服。砒霜為毒。煩悶吐血。劇者。一身紫色而煩熱。急取黑鉛四兩。磨水一升灌服兼刺雞鴨熱血。服之。又人糞汁。灌之。又巴豆去殼。一個為末。砂糖大一塊。
水化調(diào)一升服之。
護養(yǎng)
兒護養(yǎng)。皆失于姑息。富家過愛。遂多夭橫。貧家不及。反得壽長。兒受三分冷。吃七分飽此為護養(yǎng)之要。兒心胸要冷。背腹要溫。哭是歌。不哭不僂也。兒有胸無心。病多從口成。乳后勿與食。食后勿與乳。兒乳養(yǎng)欽者。必致疳病。藥補是不如食補也。兒頭以涼為要。足以溫為要。體易虛易實。勿服多寒。勿服多熱。兒敏解人意。是真陽發(fā)泄。
恐難養(yǎng)。兒瘦先撿乳餌。一碗粥勝一斤參。兒肌膚鮮明者。有留飲。宜滲泄方。青暗者。有寒毒。宜溫散方。兒額有筋而頸細。身體乏力者。屬疳病也宜赤風蛤之。風者百病之長。食者百治之原。飲食不能者。不可治。兒妄笑者。為心虛。笑少者。為心實。兒谷腸多蟲。乳腸少蟲。有病者胎毒也。兒谷氣勝于元氣者體肥而多病。元氣勝于谷氣者。體瘦而少病。諸病解后。脾胃必衰弱。強食則發(fā)熱而腹?jié)M。是食復也。病患貪食者。當減也。若惡者反要強。何以論之。曰。
食即惡之基。惡者真元不支故也。寒熱必有真假。真者勿慢治。假者勿拘泥。病候有真假。真者隱伏。多在里。假者發(fā)見。多在表。兒吃熱勿吃寒。吃軟勿吃硬吃少勿吃多。醫(yī)有常變。有寬急。勿以常為變。勿以變?yōu)槌?。勿以寬為急。勿以急為寬。方有君臣。有佐使。勿以君為臣。勿以臣為君。勿以佐為使。勿以使為佐。方有多有單。多者補澤所用也單者攻擊所用也。致偏廢者。有偏見也。劑有寒因熱用。有熱因寒用。有寒因寒用。有熱因熱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此為從治所用也寒因寒用熱因熱用。此為反治所用也。醫(yī)有反治。有從治。體實者。反治所宜體虛者。從治所宜反治者為常治。從治者為變治。問曰。醫(yī)有逐機。有持重。何也。答曰。逐機者。逐病侯而轉(zhuǎn)方也。持重者重病因而不轉(zhuǎn)方也。若識逐機者。假令一日轉(zhuǎn)百方。不為以誤也。
若識持重者。假令百歲用一方。亦不為以誤也。凡診病者。當以一級重決之也。若以輕決之者。必取敗缺也。醫(yī)之為伎。劑也易處。病也難診。若置其診。而欲擬其劑者。未可與論也。兒病始吐蛔者。為熱。病當瘥。終吐蛔者為寒。病不可治。問曰。病熱。用寒方益盛。用熱方反安者。何也。答曰。夏月體熱。然反灌熱湯。后身自涼也。假令如火燒瘡。
急忍痛而灸后痛頓減。此皆從治之類也。問曰。醫(yī)有從治。有反治。何謂也答曰。熱用寒。寒用熱。此為反治。熱用熱寒用寒。此為從治病輕者反治所宜也。病重者。從治所宜也。兒暴瀉昏沉。脈微弦而四肢冷。若驚惕者。冬月易治夏月難治。病始為實。終為虛。暴虛者易治。漸虛者難治。兒病多兼蛔。以脾蟲故也。始吐蛔者佳。終吐蛔者不佳。兒未期月而生者。至腳弱。以筋骨有所缺也。醫(yī)伎。非劑而在七。以劑說治者。未可與論也。診病要在氣息。氣息安靜者生。
短息者死。癖塊。有磨法無瀉法。若妄攻者。真元必傷。不可治。兒腹有塊者。不問食癖蟲塊。俱為惡侯。須急論治。
診病以銀海為要。虛實必顯。以精萃所奏故也。病五實者死五虛者亦死。病多反復者。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