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民族醫(yī)藥
分享到:

苗醫(yī)的診斷方法

苗醫(yī)在理論上有“兩病兩綱”之說,即將一切疾病歸納為冷病、熱病兩大類,“兩綱”即“冷病熱治、熱病冷治”兩大治則?,F(xiàn)將診斷方法簡述如下。苗醫(yī)通過望、聽、嗅、問、摸、彈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現(xiàn)的各種癥狀和體征,結合天時地域及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辨清冷、熱二病,分別所屬病證,為治療原則和具體治法提供重要依據。

(一)望診主要望形態(tài)、神志、面色、眼球、四毛(頭發(fā)、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殼、鼻、指紋、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對望四毛、口舌、鼻、指紋、指甲、掌紋方面獨具特色。


1、望四毛:病人頭發(fā)光澤,無明顯改變,主病情輕而易治,病中頭發(fā)失澤,枯槁而亂,是重病久病之象,治療較難。小兒頭發(fā)干枯無澤,卷曲,眉亂而堅,為“牛胎”病,頭發(fā)枯黃而亂,多為“豬胎”病。眉毛亂而失澤,欲皺眉而眉不舉,稱“眉下坎”是重癥病象,眉光禿而面膩為“麻風證”,眉如新月多聰賢,眉亂細軟失澤多體弱。睫毛難舉,或舉而不靈為重病,舉而靈者為輕病,雙睫毛舉而不閉為“突眼病”,單睫舉而不全閉多見于“中風證”。


望毫毛主要是以兩鬢角下、兩肘、兩膝以下部位,觀其色澤、順亂情況,毫毛豎而卷曲為慢性病,豎亂、枯槁、失澤為重病。望耳殼耳殼枯黃、薄而透亮為冷病、久病,耳殼紫紅為熱病,小兒耳殼萎黃、薄而透亮、指甲色紫、喜咬于指為“花胎”病。


2、望口舌:通過對口腔粘膜、口唇色澤、形態(tài)、舌質、舌色、舌態(tài)、舌苔等變化來診斷疾病,口腔粘膜色紅為熱病,色淡為冷病,色紫暗而黑為重癥,粘膜呈溝路形糜爛、分泌膿液、味臭為“白口膩”,口內生瘡色白如菌朵樣突起叫“白口菌”。唇色深紅為熱病,蒼白失澤為冷病,孕婦唇蒼白謹防難產,唇青時時吐涎,母子難全。久病突見唇若涂朱或人中色白,或上唇縮短,皆為病情危重之象。舌紅為輕熱,絳紅為重熱,紫而干為極熱,舌淡白或青藍或紫潤者皆為冷病,舌邊緣長出兩條肉筋抱住大舌(叫雙龍抱柱),或舌生惡肉頭大蒂小、潰爛而臭,或舌下長出一條似舌非舌的半月狀腫物,將大舌往上頂者均為熱病,舌胖大淡潤,邊有齒印者為冷病。


3、望鼻:鼻腔淡白無澤、鼻尖色白,或青、黃失澤為冷病;若腔內潮紅或赤腫,或鼻尖色紅為熱病。男子鼻翼色黑下連人中,多有陰莖、睪丸疾患;女子鼻翼色黑多有經帶疾患。鼻內生瘤稱為“鼻舌”。初病鼻煽為熱病,久病鼻煽為冷病。病中鼻尖歪斜主病危。


2、望指紋;主要用于小兒,觀察食指外側的脈絡紋,脈絡粗壯一端名“蛇頭”,細小一端名“蛇尾”,粗壯端由指根往指尖爬行名“去蛇”,主傷于濕氣為冷??;由指尖往指根爬行名“來蛇”,主傷于風雨為熱病,脈絡連接間斷,形如滴水狀,時隱時現(xiàn),名“流珠”,主傷食;連接間斷,形如丸珠者名“圓珠”,主熱病。


5、望指甲:指甲色蒼或青,按之回血緩慢,或久病甲青者為冷??;指甲紅紫、按之回血快者為熱病;指甲扁平或凹陷,周圍隆起,多為肝病;若數(shù)根或全部指甲中心呈一橫條鼓出多為心病;若呈豎條破裂多見于“米黃證”或老年人(老年性甲退化)。


6、望手掌:大、小魚際紅赤為熱病,蒼白為冷病,黃而枯瘦為慢性病,枯燥色黑為腎病,長期色紅,刮之退色,即刻復紅為肝病,大魚際的弧形褶皺紋下端近掌根處的分叉叫“撐叉”,其位置低則孕育功能強,位置高則體衰而孕育功能弱,位置靠近掌心處稱不育線,多為孕育能力差。


(二)聽診主要聽病人說話、呻吟、咳嗽、呼吸、打呃、腸鳴、排屁等聲音變化診斷疾病。若聲音高亢有力,或重濁氣粗者為熱?。宦暤统灵L無力者多為冷病。初病語音聲嘶為熱病,久病聲嘶為冷病。因惱怒而咳聲連作,氣不得續(xù),甚或咳血為“氣咳”,連續(xù)大聲呻吟,雙手抱腹、翻來滾去,表情痛苦,面色蒼白或青,伴大汗淋漓者多為“鯉魚擺灘經”。


(三)嗅診是醫(yī)生嗅病人的體氣、口氣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氣味變化以診斷疾病。如大便焦臭、小便渾濁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為熱病。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長無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為冷病。


(四)問診主要問發(fā)病時辰、冷熱、疼痛、汗出、飲食、睡眠、二便、經帶等內容。如初病發(fā)冷熱,或先熱后冷、先冷后熱、冷熱相兼皆為熱病,長期發(fā)冷怕冷、或低熱者,均為冷??;急性頭痛為熱病,久病頭痛為冷??;急性腹痛、飽痛、絞痛、刺痛、白天發(fā)作、喜冷拒按者均為熱病,腹部久痛、餓痛、隱痛、冷痛、夜晚發(fā)作、喜溫喜按者為冷??;腰部急痛、脹痛、熱痛為熱病,久痛、冷痛、木痛、酸痛、隱痛為冷病。初病有汗,汗熱身熱者為熱病,病中無汗,或久病汗出,或夜間汗出、汗冷身冷者為冷病,病重而大汗淋漓不止者為危候。病中喜冷飲、多食易饑者為熱病、喜熱飲或口淡食少為冷病,喜食泥土、生米等異物者多為“蠱疾”,喜吃自己的衣襟、布扣、谷米者為“米黃證”,若久病重病不進飲食,突然狂食暴飲不知飽食足者為病危,預后不良。


(五)摸診主要指摸脈及病人體表的有關部位。苗醫(yī)將脈象稱為“大脈”(馬之意),以喻脈搏跳動象馬奔跑一樣有節(jié)律,脈象有病脈、喜脈、壽脈之分,脈位有頭部脈、寸口脈、腕部、五指、內外踝、內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處。


1、頭部脈稱“大脈杯”,有雙耳門前脈、耳后高骨下脈、雙下頜下脈三處,此三處脈快而有力為熱病,有發(fā)熱頭痛等癥狀,慢而無力為冷病。


2、上肢脈叫“大脈兜”,又稱“上馬脈”。包括肘脈、腕后脈、五指脈。肘脈位于肘部外側,此處脈律紊亂多主消化道疾病,脈搏消失主病情危重。腕后脈分關脈和祿脈,關脈在掌后橫紋由橈側端起至尺側端止,依次分為外關、中關、內關。祿脈在掌后橈骨小頭內側緣,從遠心端起依次為上、中、下三部,祿脈又稱總脈,是診斷疾病的主脈,但對某些疾病則要與其他脈位合參,如婦科的“月家樂證”既切祿脈又需與七點零二脈合參,重危病人既切祿脈又切下馬脈的內膝眼下脈,如內膝眼下脈消失、祿脈微弱,病人在9日內醫(yī)治得當尚有生機,否則預后不良;內膝眼下脈消失而祿脈正常,病雖重預后良好。祿脈快而有力為熱病,慢而無力為冷病,極弱或難摸到是危候。通過祿脈可測婦女“空喜”、“實喜”,停經婦女雙手祿脈圓滑應指多有妊為實喜,左手中部比右手下部搏動有力,妊娠多成功,右手下部比左手中部有力,雖妊娠但易流產。


祿脈有規(guī)律地跳三次停一次為三點零脈,跳四次停一次為四點零脈,以此類推有五點零脈、六點零脈,七次停搏一次,而虎口脈不停為七點零二脈,主婦女月家病。五指脈是患者各指第一、二節(jié)的兩側脈位,快而有力為熱病,慢而弱為冷病,拇指脈快而有力主頭痛、頭昏,為驚駭所致。食指脈快而有力主冷熱間發(fā)、惡心嘔吐等,為外感所致。中指脈快而亂主心痛、胃痛。無名指脈急而亂,病情朝輕暮重。小指脈急強,病情日輕夜重,主下身疾患,如帶下證、月家證,及男子陰囊、附睪等部疾病。胸部脈又稱“大脈攔”,在左乳附近,分天脈、地脈、命脈。天脈在左乳上方,地脈在左乳中右下方,命脈在左乳左下方,此三部脈太弱,主多種“翻”病,過強多為心臟疾患。


3、下肢脈又稱“大脈鬧”,分內踝、外踝、足背三處。內踝脈在內踝上三寸至內膝下三寸處,此脈極弱或停搏多有下肢疾病或重危病。外踝脈在外踝上三寸及外膝下三寸處,正常人此脈較弱,若脈洪大主下肢疾病,如發(fā)于下肢的丹毒、疔、癜、癀等。足背脈在足背第一、二趾間后一橫指處,此脈消失為重病或足疾。摸診中對病人有關部位的觸摸,以了解局部的溫度、痛覺、色塊的形狀、大小、軟硬、波動感等判斷疾病。以摸前額對5歲以下小兒疾病診斷的功夫尤精,部位是由兩眉中點起至前發(fā)際連線,分上、中、下三部,醫(yī)生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分別摸病兒的上中下三部,三部皆灼手者為熱病,可伴有鼻塞、氣粗、咳嗽、發(fā)熱等;三部發(fā)涼為冷病,可伴有發(fā)冷、嘔吐、腹瀉等;上、中兩部灼手者為受驚駭所致;下部灼手甚于上、中二部,多為飲食積滯。


(六)彈診 醫(yī)者用五指提彈患者腋前、肩背、脊旁、肘窩、胭窩等處大筋或皮膚,若緊束不知疼痛,或隨著提彈有色塊隆起,或提彈處皮膚迅速出現(xiàn)烏黑色瘀點或瘀斑,并伴有劇烈頭痛或胸腹痛,面蒼唇白,指尖逆冷,惡心欲嘔或吐瀉等,多為“翻”病。

原文標題:苗醫(yī)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