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為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此時太陽處于黃經180。,如同春分,此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白天再次與黑夜一樣長。自秋分開始,陽光在地面上的直射點繼續(xù)由赤道向南半球轉移,北半球開始夜長晝短。
秋分的“分”意為“半”,在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在秋分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都是12小時。二是依照我國古代四季開始的季節(jié)劃分界線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秋分日將90天的秋季也平分了。
【秋分氣候特征】
秋分日太陽對赤道再次進行直射,這天白天與黑夜一樣長。之后太陽直射到地球上的位置繼續(xù)由赤道向南回歸線轉移,漸漸北半球的黑夜比白天長。
從秋分幵始,氣候主要表現(xiàn)出三大特點:此后陽光的直射點向南四歸線推移,北半球出現(xiàn)更加顯著的晝短夜長現(xiàn)象;晝夜溫差慢慢增大,起伏在10℃以上;溫度逐漸下降,然后慢慢進入深秋。
秋分三候為:“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述”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氣蒸發(fā)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日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到了秋分就表明秋季真正到來了,在養(yǎng)生方面人們應該遵循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保持身體各部分的“陰平陽秘”。人體的結構就如同機器一樣復雜,每個內臟都有不同的分工,保持機體和外部環(huán)境的平衡,是我們能夠正常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而生命活動的根本則是機體的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中記載:“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币坏┢茐牧藱C體的陰陽平衡,有陰陽偏盛或者偏衰的情況出現(xiàn),就會引發(fā)疾病。所以,維持體內陰陽的平衡是進行秋分養(yǎng)生最重要的宗旨。
【明陽應雄持平衝】
《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秋分養(yǎng)生中要遵循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保持人體各部分的“陰平陽秘”原則,使陰陽平衡得以維持。
要想使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保持,首先要預防外邪入侵。秋季天干氣燥,燥邪主要是外邪。秋分之前還余有暑熱,所以常見的屬于溫燥;秋分以后,秋風蕭瑟,溫度漸漸下降,天氣慢慢轉涼,因此出現(xiàn)的多是涼燥。同時,秋燥由溫轉變?yōu)闆?,也與機體反應和個人體質密切相關。為了預防涼燥,就得持續(xù)進行身體鍛煉,使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得到提高。
對精神方面進行調養(yǎng),重點在于對樂觀情緒的培養(yǎng),使神志保持安寧。年老的人要少說話,多去高處向遠方眺望,消散不良情緒,如惆悵、憂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