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民族醫(yī)藥
分享到:

內(nèi)科藥膳

1.鯽魚糯米粥


做法:鯽魚500~1000克,糯米100克,用文火燉熟。功效:治療脾虛食欲不振。


2.狗舌糍粑


做法:糯米1000克,浸泡、磨細(xì),濾干水分,制成糯米泥。芝麻100克舂碎成粉末。在洗凈的桐葉上抹上豬油,撒芝麻粉,放上“糯米泥”,再撒上一層芝麻粉,根據(jù)個(gè)人口味加糖加鹽,包緊起來,用禾桿草扎實(shí),放到煮沸的鍋里煮熟,撈起涼干,即可。


功效:有補(bǔ)虛、補(bǔ)血、健脾暖胃。


3.馬齒絲


做法:取粳米200克煮至軟爛,將鮮馬齒莧100克,洗凈切碎,加入同煮,沸后5分鐘,熄火,加入適量油、鹽。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痢。治療大便赤白膿血、腹痛、里急后重。


4.襦米花湯


做法:糯米(帶殼)100克,放入鐵鍋炒至開花,倒入瓦煲,加清水適量,隔水燉服。


功效:補(bǔ)中益氣,暖脾胃。


5.鴨醬


做法:鴨血250克(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壇內(nèi)的酸水,用筷子拌勻,以血液變成略為烏黑為適度,然后加入少許食鹽和姜末。功效:健胃消食。


6.白烀肉


做法:雞鴨一只,去毛和內(nèi)臟,放入水中白煮,肉八成熟后取出切成小塊,然后配以調(diào)味汁。


7.酸姜


做法:取生姜500克切成薄片,加入自釀米醋浸泡,以淹沒姜片為宜。一周后可取適量。


功效:降血脂、輔助治療關(guān)節(jié)炎。


8.豆腐肴


做法:干黃豆500克磨成粉,加入酸壇水,邊煮邊攪拌,文火煮沸,加入100克切碎的芥菜,煮熟。


功效:養(yǎng)胃、解毒、止汗。


9.辣椒葉雞蛋湯


做法:鮮辣椒葉100克,雞蛋2個(gè)。將雞蛋煎熟,加入水200毫升,放入辣椒葉文火煮湯,煮熟后加入食鹽適量。


功效:驅(qū)寒養(yǎng)血。


10.蘿卜糕


黏米粉500克,蘿卜1000克。蘿卜洗凈去皮刨絲,加入清水少量同煮,煮熟后加入油鹽,冷卻后加入黏米粉,制成餅狀隔水蒸至熟。


功效:理氣通便,消痰止咳。


11.蚯蚓胡椒豆


做法:蚯蚓干50克,白胡椒25克,黃豆500克,加清水2000毫升,煲至水干,取出黃豆烘干,即可使用。


功效:祛風(fēng)鎮(zhèn)靜,止痙。


12.陳皮雞


做法:雞肉100克,陳皮20克,生姜6克,蔥白適量。雞肉、陳皮加入砂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加入生姜用文火燜,最后放入蔥白拌炒至汁水收干,加食鹽調(diào)味后?;?。


功效:理氣調(diào)肝,開郁解悶。


13.紅糖蕎麥餅


做法:將蕎麥面250克加水拌勻,放在案板上揉勻,搟成圓面包,包入紅糖成餅,鍋燒熱,放入蕎麥餅坯,烙至熟,出鍋即成。


功效:健脾消積,下氣寬腸。


14.毛葡萄蜜糕


做法:鮮毛葡萄1000克,蜂蜜100克,搗爛,濾汁,小火煎熬至濃稠,加入蜂蜜煎沸即可?;?。


功效:益胃養(yǎng)陰,生津止渴。


15.枇杷葉粽


做法:新鮮枇杷葉適量,糯米250克。枇杷葉去毛洗凈,糯米清水浸泡一夜,用枇杷葉包孺米做成粽子,浸水蒸熟。


功效:治療多汗癥。


16.紅薯飯


做法:大米、紅薯各250克,食鹽、素油各適量。先將大米、紅薯塊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燒沸后加入食鹽素油攪拌,改用文火燜熟。


功效:補(bǔ)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qiáng)腎陰。


17.齊蘭臘肉


做法:芥蘭菜500克,臘肉250克,蒜米適量。芥蘭洗凈切段,用開水灼燙后瀝干水分,臘肉洗凈切片,加入蒜米爆炒至臘腸透明,倒進(jìn)瀝干水分的芥蘭,爆炒1分鐘,調(diào)味起鍋。功效:解毒利咽,順氣化痰。


18.羊肉甘蔗煲


做法:羊肉750克,甘蔗50克,姜30克,八角2粒,蘿卜250克,鹽6克,料酒15克,清水2000毫升。洗凈羊肉,切塊焯水,撇出雜質(zhì)。將羊肉、紅棗、甘蔗、姜塊、蔥、八角、蘿卜放入鍋內(nèi),加水、料酒、大火燒開,中火燉一個(gè)半小時(shí)左右。放精鹽、味精調(diào)味,再燉約10分鐘,然后去掉姜塊、蘿卜、甘蔗、蔥、八角即可。功效:健脾生津,益氣補(bǔ)虛。

原文標(biāo)題:內(nèi)科藥膳